六盘山天然林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以六盘山脉地区为典型代表的地区封山育林建设模式。
模式适宜条件。该模式适用区域以六盘山脉为典型代表。区域山地平缓,海拔在2010—2600米,平均坡度25—30°,年平均气温4—5℃,无霜期100—110天,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最大冻土层1.02米。土壤以山地灰褐土为主。植被为草原地带,落叶阔叶次生林。主要有山杨、椴木、桦木、沙棘、蔷薇、针茅、艾蒿等。干旱、寒冷是该区域造林绿化的最主要限制因素。
技术思路。该区域林牧、林农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应采取先封后造的办法。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平缓地段营造针阔混交林,而在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段营造乔灌草混交林。在整地过程中注意保留残存的天然阔叶树种和灌木,在不需要人工措施就能复壮的区域,可采用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式进行。
主要技术措施。
❶加强现有植被管护,大力开展封山育林 (草)。在有天然下种和萌蘖更新能力的疏林地、采伐迹地、灌木林采取封育的方式,恢复天然植被。在封育措施上可设立围栏等防护设施,严禁人畜危害。
❷人工造林整地。除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地带采取穴状整地外,其他地段一律采用带状整地。整地时间应在造林前一年的雨季或秋季前进行。树种选择: 选择喜光、耐干旱、抗寒的华北落叶松、油松、云杉等为主栽树种,配置耐寒、抗旱、耐瘠薄、根萌生能力强的栎、桦、山杏、沙棘等为伴生树种。其配置比例为针叶树50%、阔叶树20%、灌木30%。阴坡应加大针叶树比例,阳坡应加大灌木比例。造林方法:主要采取植苗造林,辅以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造林以春季为主,造林密度为2米×2米或3米×3米。抚育管理: 在造林后的雨季进行松土除草,一般连续进行三年,对当年成活率差的地块应在秋季及时补植、补播。造林结束后,要加强病、虫、鼠害的防治,杜绝森林火灾。
模式成效评价。该模式已在六盘山次生林区广泛推广,由于技术简单明了,易为群众掌握,很有推广价值。不仅显示出较高的生态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水库淤积的缓解和人畜饮水的保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保护了年产值近百万元的蕨菜资源及药材、植物种、野生动物资源等,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贡献。
模式典型区及适宜推广区。该模式的典型示范区在固原地区的叠叠沟流域。推广范围可适用于与其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如山西、陕西的天然次生林区,青海东部、阴山南部低山丘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