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妙门 六妙门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梵文名阿那波那(Anapana),义译“持息念”,又称“数息观”,因其修习包括数、随、止、观、还、净六种妙法,这六种妙法皆能通至涅槃,故称六妙门。 ❶数,即数息。有两种:一,修数。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祥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二,与数相应。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息自住,息既虚凝,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此时即当放数修随。 ❷随,即随息。亦有两种:一,修随。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息,是名修随。二,与随相应。心既渐细,觉息长短,遍身入出息任运相依,意虑怡然凝静,是名与随相应。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这时即当舍随修止。 ❸止。有两种: 一,修止。制心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静其心,是名修止。二,与止相应。自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如欲界未到地等,定法持心,任运不动。此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寂静,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虚诳不实,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 ❹观。亦有两种:一,修观。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观此身中细微入出息相如空中风,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复观定中喜乐等受,悉有破坏之相,是苦非乐;又观定中心识无常生灭,刹那不住,无可著处;复观定中善恶等法,悉属因缘,皆无自性。如是观时,能破四倒,不得人我,定何所依?是名修观。二,与观相应。如是观时,觉息入出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内三十六物及诸虫尸,内外不净,众苦逼迫,刹那变易,一切诸法,悉无自性,心生悲喜,无所依倚,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与观相应。观解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这时即当舍观修还。 ❺还。亦有两种:一,修还。既知观从心发,若随析境,此则不会本源,应当返观此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则先已有观;若非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是灭法,已谢不能生现在。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忘,还源之要,是名修还。二,与还相应。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是名与还相应。既相应已,即当舍还安心净道。 ❻净。亦有两种:一,修净。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别垢,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二,与净相应。作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倚。观众生空,名为观;观实法空,名为还;观平等空,名为净。空三昧相应,名为观;无相三昧相应,名为还;无作三昧相应,名为净。一切外观,名为观;一切内观,名为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名为净。从假入空观,名为观; 从空入假观,名为还; 空假一心观,名为净。《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七云:“三世诸佛入道之初,先以六妙门为本。如释迦初诣道树既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止三四出生十二,因此证一切法门,降魔成道。当知菩萨善入六妙门,即能具一切佛法,故六妙门即是菩萨摩诃衍。” ☚ 超越三昧 十六特胜 ☛ 六妙门一卷。隋代释智𫗱撰。智𫗱生平事迹详见 《维摩诘所说经文疏》条。《六妙门》即是数随止观远净六门,也就是五停心观中的数息法门。不定既指本文。按其解释“谓:隋其根性,六门互修,渐顿迭进,取益为断,故名不定也”。卷初叙大意,分列十章。第一章历别对诸禅六妙门。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门。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章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章相摄六妙门。第七章旋转六妙门。第八章观心六妙门。第九章圆观六妙门。第十章证相六妙门。初六门是凡夫二乘共行,前二次第证,为藏教果,后四互让,为通教果。第七门独叙菩萨行,证则旋转,以别教果,得旋陀罗尼。第八门和第九门,为大根性人,证则圆顿,分阶段终达圆教果。《六妙门》以不定止观释义,以天台教观说文、代表了天台教派对六妙的总体看法,不失为一家之言。对于隋唐教派史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