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书 六书❶古代关于汉字构造规律的理论。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于甲骨文广泛应用后逐渐总结出来,初见于《周礼》,完成于东汉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序》中称:“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 南北书派 字体 ☛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归纳出的造字法和用字法。“六书” 一词最早见于 《周礼·地官》,据载,国子 (贵族子弟) 八岁入小学,学习 “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书就是 “六书”。《汉书·艺文志》 始列 “六书” 名目: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记 “六书” 名目与次第为: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据许慎解释: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弯曲),日、月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 (义),以见指㧑(归), 武、 信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过去曾有人认为,这是仓颉造字六法。清代学者戴震不同意这一说法,指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 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也就是说前四者才是造字法,后二者是用字法。这涉及到对 “转注” 和 “假借” 的理解。戴震的学生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 “互训”,如 《说文解字·老部》 以 “老” 释 “考”,以 “考”释 “老”: “考者,老也”,“老者,考也”。按照段玉裁的理解,“转注” 是一种解释、使用同义字的方法: “注者,灌也。数字展转,互相为训,如水相为灌注,交输互受也。转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文字者也。数字同义,则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所谓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将属于同一义类、可以互训的字 (同义字) 归在一起,以某一字来统其义,如《尔雅·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就是将一系列可以互训的字用“始”来统其义。“转注”说的是同义字,“假借” 则是说的同音字,一些事物有名无字 (这一现象,古今相同),取同音字来表示,“依声托事”,这就是假借。有人认为 “假借”是古人写别字,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有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 四法,就有了独体之 “文” 和合体之“字” 即文字; 而有 “转注” 一法,则有多字同义的现象; 有“假借”一法,遂有一字多义的现象。这些在原来属于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汉代以后却成为专家之学。 六书❶指我国传统上关于汉字构造的一种理论。名称出自 《周礼·地官·保氏》,但只有 “六书”的名称, 而无具体内容。 西汉末年, 刘歆列举六书的名称和次序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且说是 “造字之本”(见东汉班固的 《汉书 ·艺文志》,大家认为 《艺文志》 是叙刘歆 《七略》)。 东汉的郑众则说是: 象形、 会意、 转注、 处事、 假借、 谐声 (见《周礼 ·保氏》注)。 许慎又说是: 指事、 象形、形声、会意、 转注、 假借。 从师承关系来说, 郑、 许都是刘歆的门徒, 但两人对刘说各自作了修正。 许慎对每一书都有两句话的界说, 还举了两个字作为例子。 后人对六书, 一般取许慎的名称、 班固 (实为刘歆) 的次序, 即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六书 六书前人分析研究汉字的造字方法所归纳出来的古人造字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行款 独体字 ☛ 六书 六书(一)古人分析汉字的构造和使用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 音符 象形 ☛ 六书❶ 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 六书(一)古人分析汉字总结出来的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种条例。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但没有说出条目。至东汉郑众《周礼注》、班固《汉书·艺文志》、许慎《说文解字·叙》始有叙述,而互有微异。郑众所叙条目及次序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班固所叙条目及次序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所叙条目及次序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还为六书下了定义。清代以来,大都采用许慎的条目、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指王莽时期的六种字体。亦称“六技”。即古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奇字、篆书、左书(隶书)、缪篆、鸟虫书。(见许慎《说文解字·叙》)。 六书 052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构造方式所归纳出的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分别给六书下了定义,并举出例字。今人对于汉字的构造作了更科学的说明。认为转注、假借属于用字法,和汉字的构造无关;运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概念,对汉字作了更合理的分类:一类是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表声字。 ☚ 部首 象形 ☛ 六书 六书指汉字的形体构造。古代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 ☚ 笔冢 书体 ☛ 六书 六书liushu中国文字学的传统术语,是古人对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进行分析后归纳出的六种类型。 ☚ 小学 象形 ☛ 六书 六书Liushu中国文字学的传统术语,是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类型。六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 “(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但既无六书的细目,又没有具体说明。到东汉时,学者班固、郑众、许慎才在他们的著作中分别提到了六书细目, 而名称和次序均不相同。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细目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在《周礼解诂》中列出的细目为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列出了六书细目,而且分别为它们下了定义,举了例字: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是对六书所作的最早的解释。至此,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六书理论才真正成熟起来并得以确立。清代以后,人们大多采用许慎的六书名称和班固的排列次序,这样,六书的内容和顺序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作为关于汉字构造的专门理论, 六书说对传统文字学及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为历代的文字学家们研究古文字和汉字的发展演变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本理论。历代的学者们对六书的研究和总结并不完全一致。目前,一些学者认为六书均为造字法,而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前四书讲的是汉字的结构特点,是造字法;转注、假借讲的是汉字的使用方法,是用字法。(参见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各条。) ☚ 汉字 象形 ☛ 六书 六书是周代晚期到汉代人们分析汉字的构造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是周代贵族子弟学习的六种基本科目。其中的“六书”具体指什么内容?没有明言。西汉末,刘歆崇信《周礼》,他在《七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的最早解释,前四种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后两种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对当时的文字分析极为清楚,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可以说是很大的贡献。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 一书,叙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此后,大多数文字学家采用了许慎的名称。对于六书,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人把它当做造字之初就有的条例,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六书只不过是战国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有了认识后加以归纳总结,得出来的六种条例。由于这种条例是后人归纳的,对于众多的汉字来说,它还是一个不够周密完善的条例。尽管如此,但它毕竟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直到目前,还没有一种新的汉字结构理论可以取代它,因此,对于这个传统的汉字条例,我们还是有必要认真掌握的,那种视六书为无用的虚无主义观点是不可取的。 ☚ 汉字 象形 ☛ 六书❶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6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最早见于《周礼》。 六书 六书
☚ 书体 八卦 ☛ 六书六書liù shū古人分析汉字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黄帝内经素问》:“况六书制自伏羲,医药始于神农,自伏羲以至黄帝,千有余年。” 六书liu shuthe six scripts—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六书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六书❶我国古代研究汉字的理论和造字与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为“保氏”教育国子的“六艺”之一。但只有此名,没有进一步的内容。发展完善于两汉时期。最早记述其细目并进行概括解释的是西汉刘歆的《七略》,然其书已佚。东汉班固著《汉书》,首创“艺文志”。其中采录了刘氏之说,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成为现存最早的关于“六书”内容的记载。与班固同时的郑众在《周礼解诂》中“保氏”条下的注解则称“六书”细目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其后不远的许慎对这些认识做了总结,更对六书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其细目的名称,第一个解释了各个细目的涵义并分别举了例字,最后建立和基本完善了六书的理论。他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一作“察可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具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除此以外,许慎还用六书分析解释了9 353个小篆(附重文1 163个)的结构和意义,著成《说文解字》一本,使六书的理论与应用得以极大充实和具体明白。这些,又开创了运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及其体系的光明道路和科学方法,同时,也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按: 班固的六书说采自刘歆的《七略》,而郑众是刘歆的再传弟子,许慎又是刘歆的另一再传弟子贾逵的弟子。由此可知,现存班、郑、许三人的六书细目名称及其排列次序虽有不同,但因源自一人,本质上又是就同一问题进行阐述的,故无根本的矛盾。根据汉字发生发展的实际,六书(除转注、假借外)所造的字,都出现得很早,在现知最早的汉字材料甲骨文和金文之中,就已有了不少成熟的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法造出的字。但六书形成基本完善的理论与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却是两汉古文经家,尤其是许慎的独到贡献。宋元以后,主要是清以来的学者通过进一步大量深入的研究,使六书理论臻于完善,应用更加广泛,众人普遍认同许慎所定的六书细目名称和所下的定义,次序则依刘歆、班固所述排列,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合乎汉字发生发展的实际的。从造字的意义上,众人还普遍接受了清人戴震就六书而言的四体二用说: 所谓四体,是说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者为造字的方法;所谓二用,是说转注、假借二者,为用字的方法,亦即字义转变滋生与文字借用的方法。但也有人认为,转注亦属造字之法,只有假借是用字之法。在今天,六书中的前四者为造字法、假借为用字法已无异议,只有转注,由于人们对许慎定义仍然理解各异,且续有新说,所以究属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迄未统一。我们依据许慎所下的定义和所举例字仅“考老”二字及后人的有关阐述认为,转注应当属于造字之法。不过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并不相同。它是就所有汉字中的合体字的创造原则和方法而言的,并非就某一具体汉字的造法而言,应予注意(详转注条)。六书自从许慎论定并予以运用之后,盛行于世,垂范后人。后世的人们不仅将之用来分析研究汉字的结构,而且依照它的原则和方法不断创造新的汉字。自东汉而至清末,六书理论几乎一直都是研究汉字的金科玉律,无人敢公然非议。实际上,它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实用价值。就实质而言,六书是研究汉字的人们从大量汉字的结构和使用中分析、总结、归纳出来的六条规则,这项工作是两汉的古文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们,主要是许慎完成的。六书起初并不是谁预先定下的造字和析字的原则、方法,但在它完善之后,由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用明显,人们又自觉地依照它来造字和析字,那么它遂成为造字和析字的原则、方法了。当然,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也有局限和不足。最大的表现就是汉字自隶变以后,形体整个上发生了质变,即从象形体系变成为表意体系的字,从符号性的笔画和由之构成的方块字上已看不出早期汉字构造的原貌和本意(义),如欲弄清,须先恢复原貌,这就给人们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带来了一定困难。至于字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与通假等使汉字及其意义发生的变化所给人们用六书分析研究汉字带来的诸多麻烦,就不用说了。六书的理论和应用深入揭示了汉字构造的条例和特点,对人们从本质上认识和使用汉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至今仍有巨大的活力和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结构而归纳出的六种体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官名。太平天国后期六爵所属六部书简称为六书。见“六部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