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衡东县
衡东县地处湘南, 衡阳盆地东北边缘。1966年春, 国务院决定, 衡山县湘江以北地区新置衡东县。全县现辖24个乡镇, 561个村, 6 039个村民小组。县域总面积1 926平方公里, 耕地34千公顷, 其中水田29.8千公顷, 人口64万, 其中农业人口58万。
衡东县气候温和,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农业资源相对丰富。
衡东建县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勃勃生机。1995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15.73亿元, 是1978年的52倍; 粮食总产达到44.9万吨, 比1978年增长56.5%; 农民人均纯收入2 017元。通过全县人民多年来的实践与努力, 逐步建成了全省重点商品粮基地县、重点商品猪基地县、全面绿化达标县、全国农村电气化达标县、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百强县。
(1)粮食生产迈向商品化。1991年率先在全省建成 “吨粮县”, 连续5年巩固了吨粮田建设成果。同时, 粮食生产格局逐步趋向合理, 双季杂交稻面积扩大, 稻米质量有所提高。粮食生产实现了多种植模式、多种技术的组装配套, 科技含量逐步提高, 在粮食生产的增产要素中,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45%以上。稻米加工有新的突破, 县内39个粮食加工企业,年加工量5万多吨。
(2) 牧渔生产迈向规模化。1995年, 全县养殖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8.3%。生猪饲养 117.15万头, 出栏79.2万头, 家禽饲养量1 019.4万羽, 禽蛋产量1.05万吨。全县规模养殖户达4.65万户, 占总农户的29.6%。全县牧渔业总值的51.3%。年纯收入过万元的规模户达5 000多户,过10万元的大户达200多户。
(3)林果开发迈向基地化。全县林业用地126.5千公顷, 占总面积的55.6%。森林覆盖率为51.2%。全县基本建成6大林果基地: 0.67万公顷楠竹基地,1.47万公顷杉木林基地, 2.73万公顷工业原料林基地, 3.8万公顷油茶高产基地, 0.6万公顷水果基地,0.067万公顷板栗基地。
(4)水电建设迈向电气化。全县已有各类水利设施3.5万处, 电力排灌装机213处、6 366.5千瓦。全县旱涝保收面积26千公顷, 占总耕地的76.1%。甘溪、洋塘、望日岩、荣桓四座水轮泵水电站, 装机容量达3.68万千瓦。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所有乡镇村通电, 县内用电基本实现自发自供, 是全国电气化达标县、全国水电经济先进县。
(5) 农机服务迈向社会化。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7.1万千瓦; 拖拉机2 776台, 2.5万千瓦; 耕整机2 898台, 1.04万千瓦, 占用水泵7202台。1995年, 全县水稻两季机械整地45千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77.2%。机电排灌面积22.3千公顷, 占全县有效灌面积的39.3%。农机整地、农机灌溉、机械植保、机械收割在全县已成蓬勃发展之势, 在很大程度减轻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劳作之苦, 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成为全省100个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和先进县。
(6) 乡镇企业迈向集团化。全县组建了瓷业、钨业、鞋业、建筑建材业、畜牧业等8大乡镇企业集团。1995年, 乡镇企业总产值48.8亿元。
展望2010年, 衡东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 一是经济总量增大。到本世纪末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年均增长6.1%; 到2010年, 总产值达40亿元, 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二是经济效益提高。到2010年, 农产品精加工达到30%; 主要农产品的优质品率达80%; 农产品商品率达70%以上;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000元。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三大产业实现二三一的排序结构: 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 粮食、经济作物产值之比达到1:1。四是基础设施增强。形成比较完善的防洪保安、灌溉排涝体系和市场体系, 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体系运转良好。到本世纪末, 农村人均用电量达到150千瓦时; 农机总动力公顷均达到6千瓦;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2010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五是社会环境优美。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扫除青壮年文盲;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得到发展, 电视机普及率超过90%, 电话入户率达30%, 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超过90%; 砖混结构住房面积比重高于90%;村组通公路达95%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50%; 建制镇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