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盐池县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部,属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区,平均海拔1 600米。东与陕西定边县接壤,南与甘肃环县毗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相连,西与本自治区灵武县、同心县接界。因战略地位重要,可“羽翼陕北,控扼朔方”,有“平固门户”,“环庆襟喉”之称。汉初,置昫衍县,后来曾围绕盐湖几易其名,唐武德元年改为“盐川”;清代,盐池为花马池分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成立盐池县。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大片土地,盐池归陕甘宁边区三边专属,为“三边”革命根据地的西大门和前哨阵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盐池县划归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制撤消,盐池划归甘肃省。1958年8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隶属至今,是宁夏唯一的老区县。版图面积7 130平方公里,现辖3个镇13个乡,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5万人,农村劳动力5.1万人;现有耕地6万公顷,人均占有7.2亩,其中水地4 133公顷;草原面积45.3万公顷,羊只年饲养量75万只,存栏50万只。
盐池县属于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按宁夏气候分区,属于盐同(心)香(山)干旱草原半荒漠区。土壤类型以灰钙土为主,其次是黑垆土和沙壤土。大多数土壤结构松散,肥力较低。境内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煤、石油、石膏、石灰岩、盐、硝等,境内已探明并开采的石油储量3 440万吨,石膏储量在11亿吨左右,分布面积很广,青山、王乐井、惠安堡、苏步井等乡镇境内广布。石灰岩初步探明储量为2亿吨左右,露出地表的主要在萌城乡南河村一带,且品位高,可生产625#—925#水泥。白云石储量也相当可观,原料已销往银川、兰州等地。
盐池县的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
(1)种植业。199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 910万公斤,单产58公斤,是1949年的5.2倍和2.4倍,是1978年和1.7倍和1.5倍;油料总产436万公斤,是1949年的12.1倍,是1978年的3.4倍。
(2)林果业。1994年,全县林地面积8.37万公顷,其中经济林1 667公顷,是1978年的2.3倍和2.6倍;森林覆盖率13.9%,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3.7个百分点和10.9个百分点。
(3)畜牧业。1994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2.96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1.9倍和0.91倍;羊只存栏50万只,是1949年和1978年的2.4倍和0.98倍;生猪饲养量9.51万头,是1949年和1978年的125倍和3.5倍。畜牧业收入5 600万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27倍和19倍。
(4)乡镇企业。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5 504家,是1978年的23.7倍;从业人员11 179人,是1978年的7.1倍;固定资产原值5 509万元,产值9 126万元,利税1 353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12.3倍、27.3倍和52倍。
(5)建筑业。1994年,从业人数937人,是1978年的3.1倍;建安产值1 715万元,劳务收入514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4.3倍和5.2倍。
(6)农村商品流通。1994年,全县共有农贸市场9处,是1978年的9倍;农业商品率41%,比1978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7)农业基本建设。1994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4 133公顷,是1978年的4.8倍,到1998年“盐环定”扬黄工程全部峻工,水浇地面积可达1.33万公顷,实现农业人口人均1.5亩水地;全县农机总动力9.8万千瓦,是1978年的3.9倍;全县公路总长655公里,是1978年的4.7倍。
(8)科教文卫事业。1994年,全县共有农业科技干部453人,是1958年和1978年的27.5倍和4.9倍;1949—1994年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82项;农村中小学517处,农村劳动力中62%以上的人达到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现有乡村电影放映机构15个,乡镇文化中心15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全县有乡村卫生院15处;计划生育率69%。
(9)农民生活水平。199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 255万元,是1949年和1978年的16倍和3.2倍;农村经济总收入1.22亿;农民人均纯收入931元,是1978年的11.6倍;农村储蓄总额8 600万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13平方米。
盐池县的主要经济特点是:
(1)确立畜牧业为主导产业,畜牧业上了新台阶。盐池县境内可利用草原面积45.3万公顷,历史上就是“地利宜耕牧”、“以畜牧业者多于耕种”之说。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在盐池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建设草原、发展草原畜牧业。盐池县的畜牧业,以草原为依托,早在1973年县委,政府就在城郊乡四墩子村建立了农村畜牧综合基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县委、政府依据盐池县情,明确提出了“以牧为主,农林牧结合,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建设方针,1979年,国家畜牧总局把盐池确定为全国16个畜牧综合试点县之一。1982年,又建立了柳杨堡乡沙边子综合治沙基点,中科院、兰州沙漠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宁夏农科院等一批又一批专家、技术人员先后到盐池工作,为盐池县的草原建设、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基点分别完成了“宁夏盐池县四墩子农林牧综合样板建设试验研究”,“盐池县草原畜牧业开业途径的研究”等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为盐池草原畜牧业的开发探索出了新路子。全县干部群众大胆实践,草原畜牧业工作上了新的台阶,截至1994年底,全县围栏封育面积草原达5.3万公顷,人工种草0.75万公顷,3.33万公顷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8万公顷退化草场恢复植被,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畜牧业稳步发展。当年全县羊只饲养量70万只,出栏20万只。1994年,畜牧业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1%。
加强草原管护,稳定畜牧业生产。1982年盐池县开展了草原固定使用权试点工作,1984年,试点成果推广到一个乡范围内进行。1985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盐池召开了“全区固定草原使用权现场会”,对盐池草原承包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以后又进行了草原直接承包到户、联户试点工作。1987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再次在盐池召开了“全区草原承包责任制现场会”,截至1994年底,全县已将除划出水路相间共用草场以外的34.4万公顷草原承包到自然村、联户、户,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76%。据测定,草原围栏3—4年,覆盖度提高37.3%,产草量增加1.3倍。
依靠科技发展畜牧业,从1980年起,盐池县逐步推广了精饲草、料加工利用技术,白绒山羊改良土种山羊技术等,重点推广滩羊“三高一快”技术(总增高、质量高、商品率高、周转快)、以草定畜以及羊只四季育肥出栏技术等。1994年仅育肥出栏栈羊就达到12万只,新增羊肉总产量65万公斤,新增纯收入80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全县建羊只育肥示范村14个,建立氨化池青贮窖80个,氨化饲草90万公斤,青贮154万公斤,推广饲草加工混、配饲料500万公斤,通过试验、示范,群众羊只育肥积极性日益高涨,一批养羊为主的专业户,重点户脱颖而出,成为全县畜牧业经营的领头雁。
依靠社会化服务促进畜牧业。县上建立了2个年产混(配)合饲料500吨、草粉800吨的饲草料加工厂,各乡村都有饲草料加工点,全县有30多个饲料加工专业户。县办家畜良种繁殖场、种羊场为农民提供优质种羊。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积极开展疫病防治工作,全县羊只驱虫密度达98%以上,羊痘等免疫疫苗利用率97%以上。为防止疫病发生、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县地毯总公司、皮毛厂、毛纺织厂、清真肉联厂等县办集体企业,每年可加工羊毛25万公斤、羊皮20万张、羊肉25万公斤。从1980年开始,盐池县采取“统一规划、多方集资,共同兴建”的办法,建成了以县城、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的农贸市场9处,固定贸易集日,发展周边贸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2)粮、油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夺得高产。盐池县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自然条件恶劣,但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粮食、油料总产由1985年的2 087万公斤和300万公斤,增加到1994年的3 903万公斤和436万公斤。主要措施是:
❶狠抓科技兴农,健全了农技推广体系。全县共有农技推广机构(含乡站)102个,从业人员达135人。并发展了科技示范乡3个,科技示范行政村17个,科技示范自然村100个,科技示范户3 000个;配合实施“231”工程,每年有计划地培养提高各类级乡土人才4 000名。全县先后推广了机械“两法”种植和“五墒”耕作法、旱农增产技术等多项先进栽培技术,并普及了小麦、玉米优良品种;
❷完善服务机制,加快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了科技、良种、购销3大服务体系;建立了南部山区3乡以荞麦、4豆(豌豆、扁豆、绿豆、红豆)为主的小杂粮和以胡麻为主的油料生产基地; 扬黄灌区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基地,北六乡治沙区综合农业技术成果组装配套应用;推行了“统一良种供应、统一种植规模、统一技术措施、统一机械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3)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将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盐池县境内有近百种中药材,其中野生甘草面积达14万公顷。过去人们为了维持生活,大量采挖甘草,使草原破坏严重,影响了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在自治区农科院、农学院等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攻克了种子处理、种植、保苗、病虫害防治等一道道技术难关,将甘草、麻黄等野生中药材育进了农田。在合理利用野甘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甘草、麻黄为主的人工种植中药材。制定了药材基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县种植药材,达到8 667公顷。实现农村人口人均1亩,形成支柱产业。截至1994年底,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200公顷。种植规模最大的高沙窝乡,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573公顷,人均1亩以上。为搞好技术、种苗等服务,县上成立了甘草开发总公司,建立甘草、麻黄种苗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服务促发展。建立了3 333公顷甘草采种基地,对野生甘草资源进行封育保护。以县制药厂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系列已具备一定规模,生产、加工的甘草浸膏、甘草浸粉、甘草霜、苦参碱、克泻灵等销往全国各地,并打入国际市场,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在中国首届百家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盐池县被命名为 “中国甘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