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业计划管理
农业计划是管理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边区政府内设有建设厅, 统管全边区的经济及农业生产, 各县政府内设有二科, 专门管理农业生产, 边区对农业实行计划管理始于1939年。1939年前, 边区政府对农业的主要政策是休养生息, 恢复生产。1939年以后, 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政府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财政十分困难,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号召边区军民 “自力更生”, “克服困难”。边区经济开始走上自给自足的道路。1939年开展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 为了保证大生产运动顺利进行, 合理利用边区的人力、物力、财力, 集中力量开发农业生产, 边区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订了1939年农业生产计划: 开荒4万公顷,增产粮食20%; 动员边区所有机关、部队、学校和基层组织 (县、区、乡) 都下达了具体的生产任务,并制订有完成农业生产计划的各种措施, 建立了检查制度和报告制度, 基层生产部门定期向上级汇报生产情况和计划完成情况。由于计划准确, 措施得力,1939年开荒6.93万公顷, 超额完成73%, 增产粮食3万吨, 增加牛羊百万头 (只)。
1940年以后, 边区政府总结了大生产运动的经验, 强调了制订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性, 改变了生产计划中的单一性和平均主义倾向, 注重对农民生产计划管理,农业生产计划逐步走向规范化, 计划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农业生产和建设的各个方面, 既包括农、林、牧、副各业的生产计划, 又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计划。计划的指标也基本符合当时边区生产发展实际。1941—1945年农业生产任务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
陕甘宁边区农业计划是一种自给性计划, 计划的制定是以自给自足为目标。计划期限多为年度计划。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是计划管理、分散经营。为了保证农业计划得以贯彻执行, 边区政府将农业生产计划层层分解, 落实到各机关、学校、部队和基层组织, 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制度和报告制度。边区政府定期检查, 基层单位定期汇报, 对完成任务好的予以奖励, 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予以批评并督促其完成生产计划。
边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户, 农户生产状况是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1942年, 延安首创了一种有效动员农民落实计划的方法, 叫做 “按户计划”, 即按户制订农业生产计划。毛泽东同志在西北局高干会上所作的 《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中予以肯定。1943年在全边区推广了 “按户计划” 方法。当时, 从中央到地方, 派出大批干部到农村工作,走遍千家万户, 帮助群众按户制订生产计划。方法是先开家庭会, 共同商量开多少荒, 种多少地; 哪块地种谷子, 哪块地种高粱, 哪块地种棉花; 上多少肥, 锄几遍草, 打多少粮; 养几头猪, 按农作季节进行检查。“按户计划”是一种非常具体有效的办法,它把政府计划和群众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完整具体的生产计划体系。“按户计划” 是政府计划的基础, 是政府计划的具体化, 两者互相依存, 缺一不可。它是把分散的农业生产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生产的重要途径。采用这个办法, 工作做得细, 计划落得实。干部和群众互交了心, 大大地改变了那种用行政命令制订生产计划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陕甘宁边区的农业计划管理政策, 促进了边区大生产运动发展, 促进了边区农业生产由半自给自足向“丰衣足食”转化, 它对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计划管理具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