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羊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羊传

 [原文] (节选)

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


 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襄公鼓之。宋师大败。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宣公十二年

庄王伐郑


 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庄王亲自手旌,左右挥军退舍七里。将军子重谏曰:“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今君胜郑而不有,无乃失民臣之力乎!”庄王曰:“古者杆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详。吾以不详道民,灾及吾身,何曰之有!”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曰:“请战。”庄王许诺。将军子重谏曰:“晋,大国也,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庄王曰:“弱者吾威之,强者吾辟之:是以使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令之还师,而逆晋寇。庄王鼓之。晋师大败。晋众之走者,舟中之指可掬矣。庄王曰:“嘻! 吾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令之还师,而佚晋寇。

宣公十五年

庄王围宋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之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 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 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 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再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 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使引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鉴赏]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
 《公羊传》作者旧题公羊高,战国时齐人,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据唐代徐彦《公羊》引戴宏序载,《公羊传》初仅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始与齐人胡母生(子都)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流传于世。
 《公羊传》专门阐释《春秋》经的“微言大义”,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史事记载较简略。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今存有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代徐彦《公羊传疏》、清代陈立《公羊义疏》。
 本书选录的《公羊传》三段文字是专门论述军事的。文中标题系编者所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战争的态度,大体上是沿袭儒家学派中偏于保守的观点。但其中也不乏可取之论。
 第一段,是关于著名的泓之战的。宋襄公的“蠢猪式的仁义”,在《左传》里受到批评,子鱼直截了当地指出襄公根本不懂战争。在《公羊传》里,襄公受到赞扬:“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认为襄公的这一举动,可以和儒家理想中的圣王——周文王媲美。这显然是迂腐落后的观点,在《左传》中,子鱼强调“明耻、教战,求杀敌也。”指出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机会,积极进攻敌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第二段,是关于楚庄王伐郑的。楚庄王认为,“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是说进行战争不能见利忘义,争取人心比夺取土地更加重要。“告从不赦,不详。”是说敌人已经屈服,就要适可而止;否则,就是不懂策略。“弱者吾威之,强者吾辟(避)之:是以使寡人无以立乎天下。”这是说,威弱避强,欺软怕硬,就不能取信天下,建立功名,庄王的话,虽然也是以“礼”为出发点,但仍然体现了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原则。
 第三段,是关于楚庄王攻宋不克终于讲和的事。粗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带喜剧色彩的小故事,实际上,它反映了人们如何使神圣的“礼”为自己的需要服务,如何把“礼”当成一种策略手段来运用。宋国被围9个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实难继续支持,但不愿屈服;楚军只有7日之粮,明知道短时间内不能克宋。于是华元和子反都相互表示信义,楚庄王也终于明白其中奥妙,顺水推舟。楚宋两国都在“礼”的外衣遮盖下,体面地止战讲和,保全了双方的利益。这是“礼”的灵活运用,自有它的借鉴意义。

《公羊传》

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最初只以口头流传,汉初方成书。汉何休有《春秋公羊解诂》11卷,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代又有徐彦疏。《公羊传》为今文经,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前,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钻研。清代后期,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经学,借用《公羊传》“微言大义”以说经,议论时政,对当时学术界影响很大。

公羊传

168 公羊传

儒家经典,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初仅为口头传授,至汉景帝时,高之五世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始将其“著于竹帛”,而成书。原30卷,今本28卷,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14年(前481),是专门解释《春秋》之书。所记史事甚简略,自设问答,文义繁复,着重阐释和发挥《春秋》之微言大义。汉武帝时设学官,立博士,公羊学遂大盛。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系统发挥《春秋》中“借事明义”之微言,“正名为本”之大义,提出大一统、三世说,更化改制理论,为汉武帝所采纳,进一步推动公羊学的发展。《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主要经典,为研究战国至秦汉期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今文经学家常用以作为评议政事、褒贬人物之依据。主要注释有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公羊传疏》 (皆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陈立《公羊义疏》等。

☚ 礼记   淮南子 ☛
公羊传

公羊传

解释《春秋经》之微言大义的专著。十一卷(《汉书·艺文志》载)。班固自注说,公羊子,齐人。颜师古注说,名高。《公羊传》的传授,据唐徐彦为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所作“疏”中引戴弘序说:“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齐人胡毋(音“无”)子都著于竹帛。”《公羊传·隐公二年》:“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何休注也说:“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按学者考证,胡毋生即是胡毋子都。由此可知,《春秋公羊传》到汉景帝时才写定。学者们研究后,认为公羊高未必是子夏学生,其托名子夏,不过是借以自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公羊传注疏》指出:“今观传中有‘子沈子曰’、‘子司马子曰’、‘子女子曰’、‘子北宫子曰’,又有‘高子曰’、‘鲁子曰’,盖皆传授之经师,不尽出于公羊子。定公元年传‘正棺于两楹之间’二句,《穀梁传》引之,直称‘沈子’,不称‘公羊’,是并其不著姓氏者,亦不尽出公羊子。且并有‘子公羊子曰’,尤不出于(公羊)高之明证。”由此看来,《公羊传》并不出于子夏所作,而是汉景帝时人所作。写此书的最初是胡毋生,因题其亲师,故曰公羊传。同时的有董仲舒和公孙弘。公孙弘以儒者为丞相,封为平津侯。董仲舒三次对策都引《公羊》,而以己意解说之,如解“春王正月”说:“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月之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董仲舒《对策》还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公羊学对中国政治史、学术思想史影响最大最深的一件事。
《汉书·艺文志》还有董仲舒《公羊董仲舒》十六篇,用《公羊》理论来判断官司的曲折是非。
其后,封建统治者为进行政治改革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往往也援引《公羊传》,如清代中叶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进行政治改革时就是这样。《公羊传》既不是史书,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一般人可以不读。但要研究中国经学史、政治思想史、学术史等,却不可不读。
今存《公羊传注》以东汉何休注为最古,亦以此书为最精。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也多存《公羊》之说。宋人刘安世说:“《公》、《穀》皆解正《春秋》,《春秋》所无者,《公》、《穀》未尝言之。”胡安国说:“事莫备于《左传》,例莫明于《公羊》,义莫精于《穀梁》。”总之,《公羊》兼传《春秋经》之“微言”“大义”,《穀梁》惟传“大义”,《左传》则并“义”亦不传,纯为历史著作。
以《十三经注疏》本较为流行。

☚ 国语   穀梁传 ☛

公羊传

又名《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的儒家经典。旧题齐人公羊高或其曾孙公羊寿作,汉福成书。是今文经学重要著作,为今文学家所宗,阐释《春秋》“微言大义”,记史简略,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皆以它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是研究战国、秦汉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清孔广森撰有《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凌曙撰有《公羊问答》。有《十三经注疏》阮刻校勘本。

《公羊传》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专门解释《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旧题战国时公羊高(今山东人)撰。初仅口说流传,五世相口授,至汉景帝时才由公羊寿与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所记史事较简略,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汉武帝时设为五经博士之一,从此治《公羊传》的学者大增。西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张三世”、“更化”、“改制”的《春秋》“大义”,又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是以《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为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历代今文经学家常用作议论政治、褒贬人物的依据。注释有东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公羊传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公羊传

公羊传

亦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载:“《公羊传》十一卷”,注曰:“公羊子,齐人。”公羊高受学于子夏,所解《春秋》为口耳受授,“高传于子平,平传于子地,地传于子敢,敢传于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共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故《公羊春秋》之著者,实为战国公羊高传述,至汉初公羊寿及胡母生乃成书。所释《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主要特点在于,由《春秋》之行文笔削之中,申其“大义”,明其“微言”。“所谓‘大义’者,诛讨乱贼以戒后世是也;所谓‘微言’者,改立法制以致太平是也。”(皮锡瑞《经学通论》)故以《春秋》之作,非为一代作史,乃为万世作经。其于隐公元年春,首言“王正月”,即乃“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西汉公羊大家董仲舒认为:“《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故“《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立一王之法,“而惟公羊知《春秋》是素王改制,为能发明斯义。”(《经学通论》)自董仲舒始,又提出“存三统”、“张三世”,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并被汉武帝设为五经博士之一。今存《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 公西赤   公羊寿 ☛

公羊传gong yang zhuan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ith Commentaries,by Gongyang Gao

《公羊传》gong yang zhuan

Gongyang Commentary→公羊高(Gongyang Gao)

公羊传

儒家经典之一。亦名《春秋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汉初即口头流传,至汉景帝时公羊寿与胡母生(名子都)著于书帛。视其内容,杂引群贤,非成于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类著录《公羊传》为11卷,今本为28卷。注释有: 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唐徐彦《公羊传疏》(均收入《十三经注疏》),清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清刘逢禄《公羊春秋何氏解诂》(均收入《皇清经解》本),清陈立《公羊义疏》(收入《四部备要》)等。此书属“《春秋》三传”中今文派的《春秋》传,认为《春秋》常有一两个字表示褒贬,有“大义”存乎其中,传文重在发挥其“微言大义”。如《春秋》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逐字解释,认为寓有拥护“大一统”的深意,从而为封建统一国家制造理论依据。《春秋》末句“西守获麟”四字,《公羊传》从中发挥出符命思想和孔子命运的议论。《春秋》宣公十二年简略记载了晋大夫荀林文帅师与楚子作战一事,《公羊传》从字里行间发挥出“夷狄”、“中国”之辨的大道理。汉武帝《公羊传》立于官学,置博士。董仲舒专治《公羊传》,发挥“大一统”、“张三世”、“更化”、“改制”的春秋“大义”,又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采纳,《公羊传》遂成为汉代今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历代今文经学家常用作议论政治、褒贬人物的依据。此书为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公羊传

解《春秋》之书。战国齐人公羊高传,汉公羊寿、胡母子都“著于竹帛”。今本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为今文经学派之重要经籍。有《十三经注疏》本。

公羊传

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原为子夏(前507—?)的学生齐国人公羊高所撰,后由公羊寿等人在汉景帝时著录成书。全书十一卷,以问答的方式,对《春秋》一书逐字、逐句作了解释,有助于人们阅读《春秋》。东汉以后,一些学者对《公羊传》作了注释,较重要的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陈立的《公羊义疏》等。(参考图1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