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田 是一个广泛的名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公田包括所有未耕垦的土地,如汉宣帝时赵充国在河西边地兴边屯田,计度土地,就有“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主要是指无主荒地,所以又叫做“草田”。当时内地郡国各处都有这类的公田,属于国家主权的管辖之下,并不体现所有权的关系。狭义的公田,指政府掌握和管理下的熟田或抛荒熟田。它是在汉武帝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这一类公田主要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国家利用民力或士兵开垦而成,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没入的田产。汉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算缗、告缗令。在杨可主持告缗的时候,告缗遍天下,抄没商人地主大量的土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对于没入的田土,由“水衡、少府、太仆(管马政)、大农各置农官”经营管理。因而,到了武帝时代,西汉政权直接掌握和管理的国有土地大大增加了。正是由于这一缘故,汉代“公田”之名从武帝时代才开始出现于史籍。 公田 公田古代井田制,其中由农奴耕种而将收获缴给奴隶主的那一部分田地为公田,与农奴自己耕种的“私田”相对而言。《小雅·大田》三章: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郑《笺》:“其民之心,先公后私,令天主雨于公田,因及私田耳。”《吕览·务本篇》高诱注:“古者井田十一而税,公田在中,私田在外,民有礼让之心,故愿先公田而及私也。”朱熹《集传》:“公田者,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而同养公田也。” ☚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公刘 ☛ 公田(反)私田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公田2 公田2 gōngtián 謂官府控制的土地。《漢書·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詔武奉一太牢謁武帝廟……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元年〕二月丙午,以廣成游獵地及被災郡國公田假與貧民。”三國魏·曹植《籍田論》:“司農是掌,是爲公田。”《續資治通鑑·宋德裕元年》:“公田最爲民害,稔禍十有餘年,自今並給原主,令率其租户爲兵。”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公田1 公田1 gōngtián 先秦時期,實行井田制度,把土地劃成“井”字形,分爲九區,中間一區由若干農夫共同耕種,所穫全部上繳統治者,稱爲“公田”。中區以外的八區則稱爲“私田”。《詩·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朱熹集傳:“公田者,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爲公田,八家皆私百畝,而同養公田也。”《禮記·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孔穎達疏:“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漢書·食貨志上》:“六尺爲步,步百爲畮,畮百爲夫,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方一里,是爲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畮。”參見本類“井田”。 公田;私田○公田gōng tián(名)(一)指井田制度下,由若干农民共同耕种,而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的土地:雨我~,遂及我私|古者~藉而不税。 ●私田sī tián(名)(一)指井田制度下农民私有的土地:八家共之,各受~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 各种归属的土地 各种归属的土地公属的土地:公田 ☚ 土地 荒地 ☛ 公田official land❶中国古代井田制度下由奴隶或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纳各级奴隶主或封建领主的土地(见“井田制”)。 公田傣语叫“纳曼”。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为村社成员集体占有的土地。同一村社的成员都有权利平均分配使用, 具有领主所有和村社集体占有两重性质。村社有较多处置权,可以集体出租或交换。主要由*傣勐寨子耕种,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8%, 由历史上村社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而来,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所有权为领主所掠夺,逐渐变质为农奴份地,耕种这种土地的寨子必须为召片领服无偿劳役,故又称“负担田”。 公田 公田官田。公田民种交租,私田交税。公田租种不得买卖,私田不限。《吕氏春秋·上农》: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资治通鉴》: “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 更赋 公调 ☛ 公田 公田西周受田制度中土地占有制度的一种。一夫受田百亩,谓之私田,另有公田十亩。公田对国家纳税,国家用税收支付郊社、宗庙、百神祭祀并支付百官俸禄和宫廷日常开支。周室即衰,政令不行,诸侯国君越境侵田,公田制度被破坏,鲁宣公创“初税亩”,标志土地私有制的开始。 ☚ 疆理 私田 ☛ 公田❶中国古代井田制度下,奴隶或农民为奴隶主或封建领主无偿助耕或由若干村社成员共同耕种的土地。在西周,全部土地和全部臣民都为周天子所有,实行逐级分封。各级统治者自己保留的田地,一部分拨给农民,称为私田;大部分田地交由领得私田的农民无偿耕作,收获全部上缴,称为公田。 公田 公田❶原始社会中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所有并实行共耕的土地。 ☚ 菘 私田 ☛ 公田 公田“私田”的对称。 ☚ 井田制 私田 ☛ 公田 公田❶井田制中,由劳动者共同耕种,而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的土地。同“私田”相对称。《孟子·滕文公》载有孟子的话:“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随着井田制的废除和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建立,公田即消失。 ☚ 官田 民田 ☛ 公田参见“王田”。 公田❶古代井田制下由奴隶(或农民)替奴隶主(或封建领主)无偿助耕的土地。井田有公、私田之分,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或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的土地亦为公田。在公田上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场面很大,故有“千亩”、 “大田”之称。 《诗经》描绘其场面是“十千维耦”、 “千耦其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