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孙龙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孙龙子

 又名《守白论》。哲学著作。三卷。战国时公孙龙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列为名家。
 公孙龙,字子秉。约生于周慎靓王元年(前320年),卒于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逻辑学家,战国时期名家著名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战争,同意救魏抗秦,并多次为平原君赵胜出谋划策。他的哲学理论以“白马非马”论著称,并就这个论题多次与孔穿、邹衍进行过辩论。由于该理论一般人都认为有悖于常理,因而有好事者编出故事来讥笑他。
 公孙龙著有《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等五篇。另一篇《迹府》是后人对公孙龙所做的生平传略。《公孙龙子》是此六篇的汇编。他的著作是为了社会上名不符实的现象而作。
 该书将《迹府》一章放于首位,使人们在读论文前,先了解一下公孙龙本人的简历和他的哲学观点,对通观全书起到了导引的作用。《白马论》一章放于第二位,实际上是论文的首篇。它所论述的“白马非马”论,是争论最主要的命题。其他各篇也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公孙龙的几个哲学论点。
 《迹府》是后人对公孙龙所撰写的传记性文章。该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公孙龙的身世,然后叙述公孙龙哲学观点的核心论点“白马非马”论。文中说,“白”是针对马的颜色而论,“马”是针对马的形体而言。形体和颜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谈论颜色时,不能附带形体,谈论形体时也不能混杂颜色。现在有些人色、体不分,这是完全错误的。文章介绍说,“白马”与“马”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楚人”与“人”的关系相同。公孙龙在与孔子的后人孔穿的对话中说:我之所以成为有名的辩者,全靠了“白马非马”这一理论。这一句充分揭示了“白马非马”论的重要性。
 《白马论》是公孙龙用以论证“白马”与“马”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论文。“马固有色,故有白马”。就是说马本来就是有颜色的,因而就有白马。而“白马”这个概念本身,可以分解成颜色与形体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看作是颜色(白)与形体(马)两个单一概念的复合概念。由“复合概念不等于单一概念”这一命题出发,就可以得出“白马”不等于“马”这样一个命题。其次文中强调,“白”这种颜色并不只固定在一种物体上,世界万物均有白色。“马”也不固有一种颜色,还有他种颜色。若不考虑颜色而求马,则任一种颜色的马均满足要求。守“白”而求马,则黄马、黑马都因颜色不符而被放弃,只有白色之马可取。因而“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指物论》一章论述的是“存在”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物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指”是自然界所不存在的:“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指”只是物的概括、总结和描述,即概念或称号。文章首句“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是该篇的中心。由“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这句话可得知,公孙龙认为,物是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文中强调,自然界里是没有“概念”这种东西的,但是“物”不能说没有“概念”。既然“物”不能说没有概念,也就是说物都是有概念的,即“物莫非指”。而概念却没有另一个概念予之定义。这就是“而指非指”。
 《通变论》中,作者采用借物比喻的方式详细地论述了“二无一”的理论。即两个不同的部分合在一起不会产生另一新的整体。如羊和牛相合不会产生马,牛与羊合也不会产生鸡;青色加白色不能是黄色,白色加青色也不该是蓝色。文中强调,白色和青色本来是互相排斥的两种颜色,若硬叫二者混合,就将成为不青不白的蓝色了。而蓝色不是正色。出现这种情况叫作“名、实”混乱。如果国家政事中出现这种混乱现象,就不易纠正了。
 对于“石”这个物体来说,“坚”表示它的硬度,“白”表示它的颜色。如果用手摸它,只能感觉到“坚”,而不会感觉到“白”,如果用眼睛去看它,只能看到“白”而不会看到“坚”。因而,不论采取其中哪一种方式,都只能得到一种感觉。“坚”和“白”相对于人的某个感官来说,是分离的和隐藏的。从而可知,文中所说的“藏”和“离”是“知”与“不知”、“感觉到”与“未感觉到”这样两种意义上说的。这是《坚白论》一文所论证的主题。
 在《名实论》一文中,“实”表示自然界或社会实际存在的事物,“名”表示事物的名称或概念。不同的事物应该用不同的名称来表示,如果一事物发生了变化,就会转化为与原来不同的事物,因而名称也必须随之而变,否则就会出现名、实不符的现象。要纠正这种现象就应先正“实”,正了“实”名也就正了。此外文章强调,称谓必须是单一的。如果此物的名称也适用于彼物,而彼物的名称也适用于此物,则同样会出现名、实混乱现象。
 《公孙龙子》一书始终贯彻一种“分解”分析法,将一件综合性事物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单一事物而分别论证。该书理论标新立异,分析问题具有独特方式。公孙龙以此为理论基础而成为当时著名辩士,被尊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
 《公孙龙子》一书现存有《道藏》、《诸子汇函》、《廿二子全书》、《子书百家》、《诸子集成》等多种版本。多数人认为《道藏》本为最善。现行《道藏》本为正统本,勘成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清代有严可均校《道藏》本的《公孙龙子》单册,民国间有《公孙龙子注》、《公孙龙子释》等等多种版本,今有《公孙龙子发微》、《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和《公孙龙子新注》等多种版本。

《公孙龙子》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战国公孙龙著。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善于辩论,曾与儒家的孔穿、阴阳家的邹衍进行过辩论。主张“白马非马”说和“坚白相离”说,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该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4篇,今存6篇,余8篇在唐以前即已亡佚。6篇中《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5篇为公孙龙本人所著。《迹府》篇由公孙龙的弟子补录而成。此书是研究先秦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和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贡献。如在《白马论》中,首先提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指出白与马两个概念的内涵各有不同。进而又指出:“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指出马与白马两个概念外延的不同,以及白马与黄、黑马在外延上的排斥和并列关系。又说:“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对白、白马与黄、黑马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逻辑限定。先秦时期的逻辑思想,自孔子提出“正名”以后,经墨子和稷下学派,至公孙龙子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知识学科,而不再是伦理、政治的附庸。对于后来惠施、庄子、荀子的逻辑思想,均有一定的影响。今人杜国库评价该书说:“这部书在先秦名学的发展上,形成了它的重要的一环。”该书素称难读,晋鲁胜曾说:“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颇难知”。明宋濂也说:“白马非马之喻,坚白同异之言,终不可解。”版本主要有明《道藏》本,《十二子》本,陶宗仪《说郛》本等。注本在明清两代有杨慎《评注先秦五子全书》、傅山《霜红龛集备存》、辛从益《公孙龙子注》和陈澧《公孙龙小注》。近代以后陈柱《公孙龙子集解》,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庞朴《公孙龙子译注》,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庞朴《公孙龙子今译》,1990年巴蜀书社出版。研究著作有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杨俊光《公孙龙子蠡测》、胡曲园、陈进坤《公孙龙忆论疏》等。

《公孙龙子》

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作。公孙龙(约公元前330~前242)著。他是战国时的思想家,赵国人,做过平原君的门客,为当时有名的“辩者之徒”、“诡辞数万”。今多已不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4篇,至宋代已亡佚8篇,今本存6篇。首篇《迹府》是后人为公孙龙写的传略,其余5篇共1900余字。书中的“白马论”、“坚白论”对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所贡献,其中也不乏诡辩。当代注本有屈志清的《公孙龙子新注》。

公孙龙子

090 公孙龙子

战国末名家著作。公孙龙著,《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14篇。《隋书·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宋时仅有6篇。首篇《迹府》为传记,系后人辑录公孙龙语录而成。《名实论》为总论,立“正名”原则。其余4篇为“正名”原则的体现。《指物论》提出了 “指”和 “物”两个概念,并论述了二者的关系。《通变论》提出并论证了“二无一”的命题。《坚白论》提出了“坚白相离”的学说。《白马论》提出并论证了“白马非马”命题。为研究公孙龙名辩思想的主要材料,在先秦逻辑史上有重要地位。自唐至今,注本很多。

☚ 墨子   吕氏春秋 ☛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

名家的代表作。又称《守白论》。战国时期公孙龙著。公孙龙(前330—前242),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赵国人。曾在平原君赵胜家当门客。先后游说赵惠文王、燕昭王“偃兵”。他善于辩论,力倡“白马非马”之说,并与儒家的孔穿、阴阳家的邹衍等人进行过辩论。《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十四篇,后来多数散失。《隋书·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六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其中《迹府篇》被认为是公孙龙的弟子后来补录外,其余五篇,即《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被确认是公孙龙本人所著。
《公孙龙子》一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公孙龙在哲学上提出了著名的“离坚白”思想。他认为石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坚白论》),因此,坚和白是不能同时属于石头的。他进而指出,坚在未与石物结合时,必定独立地是“坚”并自藏着的;白在未与石物结合时,也必定独立地是“白”并自藏着的。因此他得出结论认为,这样的“坚”和“白”实际上只是和石这个物相分离而独立自藏着的精神实体。但他在《名实论》和《指物论》中却提出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物”是天地本身及其形成的万物,“名”是对实的称谓,强调“名”必须符合实,“其名正则唯乎(唯乎,专用于)其彼此焉。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行,适当);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名实论》)。在《指物论》中也提出了“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的唯物论观点。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具有二元论的倾向。
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上,一些逻辑学者认为,公孙龙肯定黄马、黑马都是马,承认个别包含于一般,一般又存在于个别之中。但他通过“白马非马”这一命题,强调了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同时从外延上肯定了马中包括白马,在内涵上肯定了白马中也有马形的共性,从而更加明确地揭示了个别(白马)与一般(马)的辩证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公孙龙是一个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和割裂个别与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诡辩论者。
《公孙龙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唯乎其彼此”的正名理论,强调“名”必须具有确定性。在《名实论》中初步阐述了任何一类具体事物都具有确定的属性和属于一个确定范围的逻辑思想,从而为明确“名”的外延和内涵提供了客观基础。“白马非马”这一命题也在逻辑上揭示了种名(白马)和属名(马)的种属差别和包含关系。在《通变论》中,初步提出了类同必须俱有(有共同点)、类异必须不俱有(有不同点)和“俱有不必同类”以及“不俱有不必异类”的分类思想。但他在论证“鸡三足”、“牛羊足五”等诡辩命题中,却采用当时在辩者中惯用的一些诡辩手法,如“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通变论》),用偷换和混淆概念的手法,将抽象的“鸡足”、“牛羊足”(“足”之名)混同为具体的“数足”(可数的足),因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公孙龙子》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唐代以来,注说者十余家。主要有宋谢希深《公孙龙子注》、今人谭戒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王启湘《公孙龙子校诠》、伍非百《公孙龙子发微》、庞朴《公孙龙子研究》等。

☚ 列子   尹文子 ☛

公孙龙子

又称“《守白论》”。战国公孙龙著。名家代表作。现存六篇。全书就逻辑范畴、论辨准则,名实关系多有论述。有注者10余家。

公孙龙子

三卷。公孙龙 (约前325—前248)撰。公孙龙,战国时期赵人。公元前284年,他曾以游学者的身份到过燕国,劝燕昭王息兵。公元前257年在赵国见过赵惠王、邹衍、孔穿诸人,可见他与邹衍、庄周为同时代人。公孙龙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社会制度的变革,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公孙龙是其中主要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记录的“九流”中属名家。自汉代以来,这部书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东汉史学家班固修《汉书·艺文志》时记载,“ 《公孙龙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在各名家类中无《公孙龙子》,但在道家类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守白论》即《公孙龙子》。《旧唐书》记载:“《公孙龙子》三卷”。宋时仅有六篇,流传至今。关于《公孙龙子》真伪的问题,历史上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公孙龙子》全是伪书。这种见解是清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提出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现存《公孙龙子》有部分是伪书,持这种意见者有顾实、刘汝霖和郭沫若等。顾实在《汉书艺文志讲疏》中说:“首篇《迹府》疑非原书。”第三种意见认为《公孙龙子》全系真书。持这种意见的有王琯、栾调甫等人。《公孙龙子》一书中的思想内容,大部分是关于逻辑和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他的思想在某些问题上有其合理的东西,尤其是在“名实”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但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则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公孙龙的学说虽属诡辩,但都是先秦名辩思潮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孙龙子》问世之后,为其作注释者很多,最早为其作注的人是唐代贾大隐和陈嗣古,但这两部注解已经佚失。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宋谢命深注的三卷本,也是流传最广的注本。谢注本曾在宋代刻印,明朝时又有梁杰刻本。明万历六年(1578)吉藩崇德书院刻《二十家子书》本,为一卷。明万历中刻《子汇》本,亦一卷。清嘉庆中海虞张氏刻 《墨海金壶》本,皆一卷。清道光十三年(1833)王氏棠荫馆刻《二十二子全书》本,亦一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缩印《四部备要》本,亦一卷。此外,为其注释的还有:《公孙龙子注》,三卷,明傅山撰,清刻《霜红龛外编》。《公孙龙子》一卷,明杨慎评注,明天启五年 (1625) 张氏横秋阁刻 《先秦五子书》本。《公孙龙子札迻》,清孙诒让撰,通行《诸子札迻本》。《公孙龙子》三卷,清严可均辑校,民国间中国书店排印。《公孙龙子释》,金受申撰,民国九年(1920)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公孙龙子评注》,庞朴撰,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