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刘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公刘1927—江西南昌人 公刘古代周族领袖。名刘,公是族人对他的尊称。传为后稷曾孙。夏代末年,率族人满载干粮,带着弓矢、干戈,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豳(今陕西旬邑西南)。在豳地,他和族人一起辛勤劳动,开荒辟土,建屋定居,寻找水源,组织生产,使农业和饲养业都有发展。据传又“取砺取锻”,开始制造生产工具和武器。《史记·周本纪》说:“周道之兴自此始”。大约从此时开始,周部落便进入了阶级分化的时期。 公刘
公刘gōng liú(字)史涣,三国魏国人,拜中领军。 公刘 公刘1927—2003诗人。原名刘仁勇。江西南昌人。新中国成立前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48年去上海、香港,后任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次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新华社、昆明部队政治部、总政文化部、《清明》《安徽文学》任编辑、创作员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为中国作协理事。他曾创作著名长诗《望夫云》和参加《阿诗玛》的整理工作。早期诗作轻快明朗,富有边疆风情和时代特色;后期作品思想深刻,政治性强。著有诗集《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离离原上草》《仙人掌》《骆驼》《大上海》等,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诗论《诗与诚实》《诗路跋涉》《跨越代沟——和青年朋友谈诗》和诗歌评论集《谁是二十世纪的大师》等。有《公刘诗选》。 ☚ 金依 雁翼 ☛ 公刘 公刘《诗经·大雅》篇名。周部族史诗之一。《诗序》说是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以“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全诗六章,记叙周族远祖公刘从邰迁豳事迹,歌颂其勤于政务,不怕劳苦,事必躬亲,与民众同甘共苦,为研究周初史事重要参考资料。 ☚ 生民 荡 ☛ 公刘 公刘《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涖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三家《诗》认为此诗专美公刘,与召康公戒成王无关,较《毛诗》为胜。这也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记述周族首领公刘带领周民由邰迁豳的故事。前人以为与《七月》同为豳地遗诗。公刘为周人始祖后稷的后代,约生于夏末商初,因避夏桀、戎狄而迁往豳地,进一步发展农业。全诗六章,每章十句。首章写公刘率周人迁徙情景,二、三章写在豳择地定居过程,末三章写定居后开荒垦田、祭祖祀神、艰苦创业的场面。意境开阔,气魄宏大,反映了周代先民的开拓精神和自信乐观的民族心理。布局疏密得宜,大笔勾勒与细微描摹相间,极有风致。其中“涉渭为乱,取厉取锻”二句,被现代考古学者引为史证,证明至少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我国先民已开始把锻铁应用在制造兵器方面。 ☚ 假乐 洞酌 ☛ 《公刘》 诗歌。《诗经·大雅》的第十六首。这是一首史诗。诗中描述了周族祖先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居豳的史实。这首诗先从离开邰地的准备工作写起;然后写公刘到豳地相土安民,接着率领人们建造城邑房屋、开垦田地、宴饮群臣。最后写周族繁荣发展。作者在诗中塑造了公刘这个志于本族,勤于政务,不辞劳苦,与民同甘共苦的部族首领的形象。 公刘笃公刘,匪居匪康。①乃埸乃疆,乃积乃仓。② 乃裹𫘳粮,于橐于囊。③思辑用光。④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爰方启行。⑤ 笃公刘,于胥斯原。⑥既庶既繁,既顺乃宣, 而无永叹。⑦陟则在巘,复降在原。⑧何以舟之? 维玉及瑶,鞞琫容刀。⑨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⑩乃陟南冈, 乃觏于京。(11)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 于时言言,于时语语。(12) 笃公刘,于京斯依。(13)跄跄济济,俾筵俾几。(14)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15)执豕于牢,酌之用匏。(16)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17)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18) 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19)度其夕阳, 豳居允荒。(20) 笃公刘,于豳斯馆。(21)涉渭为乱,取厉取锻。(22) 止基乃理,爰众爰有。(23)夹其皇涧,溯其过涧。(24) 止旅乃密,芮鞫之即。(25) 【注释】 ①笃:忠实厚道。公刘:后稷的后代。公,爵。刘,名。匪:通“非”。康:安乐。②埸(yi):田界。积:即“庾”,露天堆集粮食的地方。仓:仓库。③:同“糇”,干粮。橐(tuo驼):无底的口袋。盛物时用绳扎住两端。囊:有底的口袋。④思:发语词。辑:和睦。用:以,因而。光:光大发扬。⑤干:盾。戚:斧。扬:即钺,大斧。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动身,出发。⑥于:在。胥:视察。斯:这。⑦庶、繁:都是众多的意思。顺:民心归顺。宣:舒畅。⑧陟:登。巘(yan眼):小山。⑨舟:通“周”。环绕、佩带之意。维:是。瑶:似玉之美石。鞞(bi):刀鞘。琫(beng本):刀鞘口上的玉饰。容刀:装着刀。⑩逝:往。百泉:很多泉水的地方。溥(pu普)原:广大的草原。(11)觏(gou够):看见。京:豳的地名。(12)京师:京邑。于时:于是。处处:居住。庐、旅:二字互通,均为寄居之意。(13)依:安居,定居。(14)跄跄:走路有节奏的样子。济济:态度从容端庄的样子。俾:使。筵:铺在地上坐的竹席。几:古代席地而坐时凭依或放食物的小桌。(15)依:靠。造:三家诗作“告”,告祭。曹:通“䄚”:祭猪神。(16)牢:猪圈。匏:葫芦。葫芦干老后一剖为二,用以盛酒,称匏爵或匏樽。(17)君、宗:均作动词用。君,指当君主;宗,指当族主。之,指众宾。(18)景:通“境”。相:视察。阴:山北。阳:山南。(19)三单(chan缠):分成三批轮流服役。单:通“禅”,更番代替。度:测量。隰原:低平之地。彻田:治田,指开垦荒地。(20)夕阳:指山的西面。允:确实。荒:大。(21)馆:作动词用,指建筑房屋馆舍。(22)渭:渭水。为:而。乱:横流而渡。厉:同“砺”,质地粗硬的磨石。锻:捶物的大石。(23)止基:居住的基址。止,居住。理:治理。爰:助词。众:指人多。有:指富有。(24)皇涧:豳地涧名。溯:面向。过涧:涧名。(25)旅:寄居。密:众多。芮:通“汭”,水边向内凹进处。鞫(ju菊):水边向外凸出处。之:这,指芮、鞫。即:往就。 【译文】 忠诚厚道好公刘,不愿苟安把福享。又分疆界又治田,广积粮食收进仓。长远打算备干粮,小袋盛来大袋装。团结百姓争荣光。张弓带箭多威武,盾戈斧钺光闪闪,开始行动向前方。忠诚厚道好公刘,仔细察看豳之原。百姓相随人无数,民心归顺乐无边,何须长叹何须怨。忽而登山放眼望,忽而置身在平原。身上佩物丁当响,美玉宝石挂腰间,玉鞘插刀更威严。忠诚厚道好公刘,信步来到泉水边,一望无际大平原;登上南边高山冈,京师美景尽收眼。京师果然好地方,于是决定住此地,于是造房忙不闲,群情激动走相告,人声鼎沸笑语喧。忠诚厚道好公刘,定居京师心舒畅。大宴群臣显威仪,登席上座招待忙。主客有序安排定,先祭猪神求吉祥。圈中捉猪入庖厨,大瓢酌酒饮千觞。酒足饭饱情意厚,公推公刘为君长。忠诚厚道好公刘,开发土地广又长。看罢平原登高冈,山北山南细端详,寻找水源观流向。军分三支轮流干,低平土地全丈量,改为农田种食粮。西边山冈也利用,豳地实在宽又广。忠诚厚道好公刘,豳地来把宫室建。横流而渡涉渭水,磨石捶石采个遍。有了基地细整田,人多势众财力添。住地之中夹皇涧,上溯还有一过涧。人口众多住得密,纷纷移向水岸边。 【集评】 《毛诗序》:“《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 唐·孔颖达:“作《公刘》诗者,召康公所作以戒成王,武王既崩,成王幼弱,周公摄政七年而返归之。今成王将欲莅临其政,召公以王年尚幼,恐其不能留意于民,故戒之以治民之事。美往昔公刘之爱厚于民,欲王亦如公刘而献是《公刘》之诗,以戒成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七) 宋·朱熹:“旧说召康公以成王将莅政,当戒以民事,故咏公刘之事以告之。曰厚哉公刘之于民也,其在西戎不敢宁居,治其田畴,实其仓廪,既富国强。于是裹其糇粮,思以辑和其民人,而光显其国家。然后以其弓矢斧钺之备,爰始启行,而迁都于豳焉。盖亦不出其封内也。”(《诗集传》卷六) 明·孙鑛:“于相地之时,却叙述佩剑之丽,似涉无紧要,然风致正在此。”(《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清·崔述:“通篇之文皆自匪居匪康来。陟冈觏京,度原彻田,以至涉渭取厉,何一非匪居匪康之事乎?诗人诚善于立言哉!”(《东壁遗书·丰镐考信录》) 清·姚际恒:“后五句(按:指第二节)描摹极有致态,亦复精采。”(《诗经通论》) 【总案】 《公刘》是《诗经》中的名篇。诗人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周民族的一位民族英雄——公刘。这位“匪居匪康”的公刘,在周人自邰迁豳的过程中不辞辛劳,精心筹划,跋涉于平原高冈之间,奔走于源泉河流之畔,亲自察看地理环境,认真选择建城基址。带领民众筑室造房,发动军队“彻田为粮”,终于完成了建立“京师”的大业。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忠诚厚道的埋头苦干者,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创业者。在公刘的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品质: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聪明智慧。他并不是一味地蛮干,而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有头脑地科学巧干。如在建城的选址上,他注意既有高山,又有平原,这样就既有了经济开发的环境基础,又有了维护安全的天然屏障。他还注意到水源与流向,这对于民生与农业生产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至于“率军治田”更是他的首创,对于后世治军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受到拥戴,为人民“君之宗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今天读着这宏伟的《公刘》篇,就仿佛读着一部中华民族祖先威武雄壮的创业史,不能不为几千年前先辈们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和伟大创造精神而倍感骄傲,倍增豪气!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公刘形象,可见可感,可亲可近,鲜活跃动,如在目前。诵读一过,其人其事便长留心中,再也不会抹去。 公刘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𪩘, 复降在原。 何以舟之? 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跑跑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豖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不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逆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大雅》中由《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构成一组史诗,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周人在黄河流域垦荒拓土、休养生息的生活,记叙了周民族由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经至发展壮大、统一中原的历史。 《公刘》反映了周人为了躲避西方戎狄的骚扰和进一步发展生产,获得肥沃、广柔的土地,在首领公刘的率领下所进行的由邰至豳 (今陕西郇县附近) 的一次大迁移前后的情况。诗凡六章,每章十句。首章写周人经过精细的准备,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次章写在各地察看地形,选择合适的居地; 第三章写广建城邑房屋及民情之欢洽; 第四章写迁居之后的宴享之乐; 第五章写训练军队,大力发展生产; 最后一章写扩建京师,广附民众,以“见国势之大,日进无疆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序》说:“公刘, 召康公戒成王也。 成王将𦲷政, 戒以民事, 美公刘厚之于民,而献是诗也。”《史记·周本纪》也载道:“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沮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此诗的第一个特点是首重歌颂公刘的丰功伟绩,对公刘的勤劳和聪明作了细致的刻画,塑造了一位深负民族重任、深受人民喜爱的群众领袖和民族英雄形象。诗中每章用“笃公刘”发端,“笃”,有的注家注为语词,无实义。其实,还是应如朱熹《诗集传》所释:“笃,厚也。”即忠厚诚实。诗歌一开始便用一种无比崇敬的口吻对公刘进行赞叹,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然后诗人进一步通过一些具体描写刻画公刘的形象,写他为了周民族的发展大业而起卧不宁、“匪居匪康”的心情; 写他为大迁徙而做的积蓄食粮、准备武器的筹划工作; 写他登山降原、寻求佳境、丈量土地,建筑宫室; 写他执豕宰烹,斟酒相劝、宴乐群臣……,总之,通过多方面的描写刻画,一位深受周人敬仰和爱戴民族领袖形象凸现出来。 《公刘》一诗的另一个特点是: 不仅从宏观方面把公刘率周人由邰迁豳的前后经过有条不紊地表达了出来,而且从微观方面对周人劳动生活中某些情景进行了具体而生动的勾画。宏观方面地描写,我们可以诗歌一开始的迁移之前的准备,迁都以后建立宫室、摆酒设宴的全过程见出大概,如清人方玉润所言:“首尾六章,开国宏规,迁居琐务,无不备具。 使非亲睹其事而胸有条理者, 未见其如是之𫌨缕无遗。”在微观方面,我们可从诗中择二例以作说明。如第三章写人民初到豳地几句:“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广雅》言:“言言,语语,喜也。”诗人连用“于时”几个排句,就把人民迁居到一个新地方所表现出来的兴奋激动的心情和欢声笑语的场面,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又如第四章“跑跑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数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群臣们步趋有节,端庄恭敬的矜持神态及捉猪宰杀、剖匏斟酒的燕享场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非凡、如火如荼的“庆功图。” 《公刘》一诗具体、生动地记叙了周人自邰迁豳的历史,塑造了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形象,因此,它在我国古代叙事史诗中应占有较重要的位置。 公刘
【注释】①笃:忠厚。②匪居匪康:匪康居,意为不安居。③迺:同“乃”。埸(yì):田界。④𫗯(hóu)粮:干粮。⑤橐 (tuó):无底口袋。 囊:有底口袋。⑥辑:和睦。光大。⑦戚:斧子。扬:大斧。⑧方:开始。启行:出发。⑨胥:察看。⑩庶、繁:指人物众多。(11)顺:归顺。宣:舒畅。(12)永:长。(13)巘(yǎn):小山。(14)舟:通“周”。环绕。(15)鞞琫(bǐng běng):刀鞘上的装饰物。容刀:装饰过的佩刀。(16)逝:往。(17)溥:广阔。(18)觏(gòu):看见。京:地名。(19)师:京都。(20)处处:居住。(21)庐旅:暂居。(22)言言:畅所欲言。(23)语语:无所不语。(24)依:安居。(25)跄跄济济:群臣威仪端庄肃穆。(26)俾:摆设。(27)造:犹“比”。排位。曹:众宾。(28)牢:猪圈。(29)匏(páo):用葫芦做的瓢。(30)君:当君王。宗:当宗主。(31)景:同“影”。测日影。(32)阴:山北。阳:山南。(33)单:通“禅”。轮流代替。(34) 隰:低湿地。(35)彻:治。(36)夕阳:山的西面。(37)允荒:实在大。(38)馆:建房舍。(39)乱:横流而断。(40)厉:磨刀石。锻:锻石。(41)理:治理。(42)众:人多。有:财足。(43)皇涧:水名。(44)溯:面向。过涧:水名。(45)旅:寄居。(46)芮(ruì):水边向内凹处。鞠(jū):水边向外凸处。即:就。 【鉴赏】这是歌颂公刘由邰迁豳之诗。 公刘的时代大约在夏末商初。公刘原居邰地,为避夏桀之乱而率众迁豳。 全诗六章。一章写开始出发。发端一个“笃”字,便写出了公刘忠厚的品性。他忠于职守,不敢安居。迁徙之前,公刘已作了充分的准备。他修治田亩,囤积食粮,这就为迁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发前夕,公刘布置十分周全。为供途中生活之需,将干粮盛满口袋;为鼓舞士气,号召周族团结一心从而光大周邦;为以防意外,命令士兵张弓搭箭,高举干、戈、戚、扬。一切准备就绪,于是开始出发。二章写察看地形。一到豳地,公刘便察看这块平原。随来之民众多,其心归顺,其情舒畅,而无长叹之声。下几句描摹极有风致,也颇精彩。公刘时而登上山顶,时而又下至平原。仅一“陟”一“降”两个动词,便将公刘身体力行的作风、不惮操劳的精神刻画了出来。接着笔锋一转,设问公刘身上环绕什么,这看似闲笔,不关紧要,然而风致却正在此。公刘身系美玉,腰挂容刀,登山降原,显得多么威武。经这一点染,就给公刘的形象增色不少。三章写安顿百姓。公刘首先前往百泉之间,去视察那广阔的原野。然后他又登上南边的山冈,一眼便看到“京”这个地方。京都的郊野,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的在此定居,有的在此寄居,有的在此欢歌,有的在此笑语,民情欢洽,气氛极为活跃。此章描绘迁都人众、居住未定的景象,宛然在目。四章写庙成庆典。公刘在“京”首先营建宗庙。宗庙始成,即举行庆典,宴饮群臣。参加宴饮的群臣皆有威仪,公刘使之入席就座。就座已毕,群臣的尊卑长幼次序也就清楚了。此时,公刘请他们食肉,请他们饮酒;做他们的君王,做他们的宗主。五章写拓垦田亩。已开垦土地的面积又长又大。为了继续拓垦田亩,公刘又测量日影以定方向,登上高冈以望远方。他察看山北山南,看是否寒暖得宜,以便耕稼;他考察河流泉水,看是否地势适中,以便灌溉。公刘将军队分成三批,轮番服役,去测量地势低洼的平原,整治田亩生产粮食。为了扩大耕地,还必须勘测山西面的土地。至此,豳地所居之地的确广大。六章写营室定居。公刘在豳地修建房舍。为此,用船截流横渡渭水,去取来粗石与石砧,以作建房之用。房舍已经建成,百姓更多,财物益足。末四句分明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有的在“皇涧”两岸住着,有的面向“过涧”住着。由于归附日众,有的只好住在水边向内凹处,有的只好住在水边向外凸处。诗写至此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由此不难看出,公刘之国已初具规模,而且还大有日进无疆之势。公刘真不愧为周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 《诗序》说:“召康公戒成王也。”此说只可谓诗之用,而并非诗之意。据《史记·周本纪》所载,此诗专美公刘,无涉戒意,也不言召公所作,可知当为豳地遗诗。此诗后在民间广为流传,且不断增益润饰,而周公、召公则陈之于成王,以作为告诫之词也有可能。由此看来,《诗序》是将诗用当作诗旨,这显然不当。 公刘笃公刘, 匪居匪康。 迺埸迺疆, 迺积迺仓; 迺裹糇粮, 于橐于囊, 思辑用光。 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 爰方启行。 笃公刘, 于胥斯原。 既庶既繁, 既顺迺宣, 而无永叹。 陟则在巘, 复降在原。 何以舟之? 维玉及瑶, 鞞琫容刀。 笃公刘, 逝彼百泉, 瞻彼溥原; 迺陟南冈, 乃觏于京。 京师之野, 于时处处, 于时庐旅, 于时言言, 于时语语。 笃公刘, 于京斯依。 跄跄济济, 俾筵俾几, 既登乃依。 乃造其曹。 执豕于牢, 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 君之宗之。 笃公刘, 既溥既长。 既景迺冈, 相其阴阳, 观其流泉, 其军三单; 度其隰原, 彻田为粮, 度其夕阳, 豳居允荒。 笃公刘, 于豳斯馆。 涉渭为乱, 取厉取锻。 止基迺理, 爰众爰有。 夹其皇涧, 溯其过涧。 止旅迺密, 芮鞫之即。 忠厚老实的公刘,从不追求安逸享乐。整理疆界划定田地,收割之后装进粮仓。包好干粮,装进大袋小袋里。紧密团结争取荣光,准备好弓箭,带上干戈斧钺,于是开始出发。 忠厚老实的公刘,认真地视察平原。众多百姓紧紧跟随,民心归顺民情舒畅,没有人哀声叹气。他登上了山顶,忽又出现在平原。身上佩戴着什么?美玉和琼瑶,佩刀玉鞘闪烁着光芒。 忠厚老实的公刘,来到泉水边上。眺望辽阔的平原,登上南边的山冈,于是发现了京师这个好地方。在京师的原野上,定居建邦,规划造房,谈笑风生,喜气洋洋。 忠厚老实的公刘,定居在京师。从容地宴请群臣,使他们入席就坐。安排宾客坐定,于是告祭猪神。从圈里捉来肥猪,用葫芦瓢饮酒。酒醉饭饱,大家推举公刘做君长。 忠厚老实的公刘,开垦广阔的土地,看了平原又登山,山南山北忙于勘察,查明了水源和流向。他的军队经过几次换防,来此测量高高低低的土地,治理土地为了打粮。又到山西去丈量,豳地确实无比宽广。 忠厚老实的公刘,在豳地营造宫室。横渡渭水,捶石磨石。基地已经治理妥当,百姓生活日渐富裕了。在皇涧两岸,面对那条过涧,定居的移民十分稠密,靠着水边的一个大拐湾。 《公刘》,全诗六章,章十句。与《生民》、《绵》、《皇矣》、《大明》同是歌颂祖先令德,叙述周部族之所由兴的发展经过的史诗,也是研究周部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据 《史记·周本纪》说,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古公亶父的第九代远祖。他“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这里说的“诗人歌乐思其德”,唐司马贞《索隐》 以为 “即 《诗·大雅》篇《笃公刘》”。因后稷受封的邰地“在戎狄之间”,后来夏朝动乱,“见迫逐”(《毛诗郑笺》),公刘遂由邰地(今陕西武功县)迁往豳地(今陕西邠县)。诸侯随其迁者十八国。这首诗就是通过迁居经过的叙写来歌颂公刘的仁厚与伟绩的。 一章写行前准备; 二章写相址选宅; 三章写搭舍寄住; 四章写庐旅犒饮; 五章写垦田作室; 六章写扩大宅址。吴闿生引其“先大夫曰:‘首章始行,次章相宅,三章寄舍,四章燕劳,五章定居,六章作室。四章所言,乃初时于庐旅饮犒耳,说者以为落成,非也。’”(《诗义会通》)此说近是,故多从之。从六章所写上述内容我们看到,该诗的主旨在于歌颂公刘的迁居伟绩,表现了周人不可战胜的凝聚力和开拓精神。作为后稷、公刘的子孙,为了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战胜内外敌人的战斗力,而歌唱祖先,弘扬祖先的美德和创业精神,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都会用史诗这份精神食粮去哺育自己的后代。因而,史诗的创作,并不仅仅是为了告诫某个人,而是为了整个民族的现在和将来。所以,司马迁从鲁诗之说,以为《公刘》之作,是“诗人歌乐思其德”,齐、韩亦主此说,独《毛诗》说是“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现代学者多不以为然而主诗史之说。 作为一首史诗,诗人着力通过定居豳地经历的叙述塑造公刘形象。在形象塑造中,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法,例如: ①过程叙述与直接歌颂相结合。诗篇从启行、相宅、寄庐、犒劳、作室一直写到扩大宅地,整个过程无一遗漏。在每个过程的叙述之前,都冠以 “笃公刘”三字的赞语。②行动描写与精神面貌刻画相结合。诗篇一章主叙启行前为行者之利而先谋居者之安的准备,次章主述搬迁队伍进入豳地疆域,公刘风尘仆仆,马不停蹄地带领有关人员 “于胥斯原”情景。诗人的笔触并不仅止于此,而是分别插入“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和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几句。前几句写武备装束,后几句写佩刀装饰的华贵精美。这些武备佩饰,既显示了公刘的领袖身份,也突出了他威武雄健,万夫不当的气度。③长镜头展现与场面特写相结合。如果把诗篇比作一个分镜头电影剧本,那么,六章诗就成了六组镜头的组合。在这六组以豳地广阔原野为大背景,以南冈、京山、皇涧、过涧等区域为人物主要活动舞台的镜头中,一、二、五、六四组按人物的行动顺序徐徐展开,旨在通过人物行迹的追踪展现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三、四两组,三组先写人物 “逝百泉”、“瞻溥原”、“陟南冈”、“觏京野”的行动,然后把镜头推近人群在公刘启发下的评议、谈论和开怀的欢声笑语场面。“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的特写镜头,通过人们的欢声笑语,巧妙地衬托出公刘平易近人,与众人同甘共苦的为人。四组全用特写镜头描绘公刘“俾筵俾几”,犒劳随迁臣民场面。这里有众宾 “跄跄济济”的集合场面,有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的宣告,有“食之饮之,君之宗之”的碰杯击盏和出自内心的拥戴与欢呼场面。正是通过这些声情兼备的场面描绘,才把公刘的领袖形象刻画得具体逼真,呼之欲出。所以,旧评把这首诗的艺术成就誉为“见大手笔”。 吴闿生说:“篇中表冈陵,度隰衍,相土宅民,地形水利,军制田赋,至于砺碬之末,纤悉不遗。真体国经野之文,而其精神时洋溢于文外,尤为圣于立言,后世所莫由企及者也。”(《诗义会通》)这个评价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就公刘这个史诗形象的成功塑造而言,在雅诗中确实不多见。 公刘 公刘〔原文〕 ☚ 假乐 泂酌 ☛ 公刘 公刘人名,周部族的首领,后稷之曾孙。他于夏朝末年率领周人由邰迁到豳地,观察地形,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生产,使周部族走上了强盛的道路。《诗序》郑《笺》: “王云:‘公,号;刘,名也。’《尚书》传云:‘公,爵,刘,名也。’”《大雅·公刘》一章:“笃公刘,匪居匪康。”毛《传》:“笃、厚也。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迫逐公刘。公刘乃辟中国之难,遂平西戎而迁其民,邑于豳。”郑《笺》:“厚乎公刘之为君也,不以所居为居,不以所安为安。邰国乃有疆埸,乃有积委及仓也。安而能迁,积而能散,为夏人迫逐己之故,不忍斗其民,乃裹粮食于囊橐之中,弃其余而去。思在和其民人,用光大其道,为今子孙之基。”《诗序》孔《疏》: “《周本纪》云:后稷生不窋,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刘,是后稷之曾孙也。后稷本封于邰,非有所迫不应去国适豳,公刘有道之君,天子不应见逐,故知以夏之衰,始见迫逐而迁于豳也。”《史记·周本纪》: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 ☚ 公田 公行 ☛ 公刘 公刘古代周部族的祖先,相传为后稷的曾孙。夏代末年率领周部族由邰迁豳,观察地形水利,开垦荒地,安定居处。《诗·大雅·公刘》中有专门记载。班彪《北征赋》:“慕公刘之遗德,及行苇之不伤。”——仰慕周代远祖公刘的仁德,恩及路旁的草木使其不受损伤。 ☚ 恭默思道 公孙 ☛ 公刘 公刘《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部族的远祖。公是称号,刘是名。《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遒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全诗六章,写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第一章写迁移准备工作和起程。第二章写公刘相土安民于豳地。第三章写京邑的营建。第四章写公刘作为君主,宴饮众臣。第五章写开垦土地,修田种粮。第六章写继续营建宫室。后稷封于邰,地在今陕西武功西南。公刘又从邰迁到豳,地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此诗为周部族史诗之一,歌颂公刘组织、带领民众迁徙,建立新都邑、新家园的丰功伟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 生民 绵 ☛ 公刘 公刘《诗经·大雅》中的一篇。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部族的远祖。公是称号,刘是名。《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遒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全诗六章,写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第一章写迁移准备工作和起程。第二章写公刘相土安民于豳地。第三章写京邑的营建。第四章写公刘作为君主,宴饮众臣。第五章写开垦土地,修田种粮。第六章写继续营建宫室。后稷封于邰,地在今陕西武功西南。公刘又从邰迁到豳,地在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此诗为周部族史诗之一,歌颂公刘组织、带领民众迁徙,建立新都邑、新家园的丰功伟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 ☚ 生民 绵 ☛ 公刘 公刘1927—Gong Liu当代诗人。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江西南昌市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新闻、文化工作。50年代出版有诗集《边地短歌》、《黎明的城》、《神圣的岗位》、《在北方》、长诗《阿诗玛》(与黄铁、杨知勇、刘绮合作整理)、《望夫云》(与林予合作),电影文学剧本《阿诗玛》等。“文化大革命”后,出版有长诗《尹灵芝》、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和《公刘诗选》等。另外,还出版有散文、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等集子。 ☚ 张志民 流沙河 ☛ 公刘《诗·大雅》篇名。周人叙述历史的诗篇之一。写周族首领公刘从邰迁豳、定居并发展农业的事迹。与《生民》、《緜》等均为研究周族历史的重要史料。《诗序》称为召康公戒周成王之作。 公刘 公刘gong liu一说尧舜时代农师后稷的曾孙,另一说为后稷的十余世孙。夏末商初在世,是豳地(今旬邑、彬县一带)的开拓者,周族开国奠基人之一。约公元前16世纪末,夏桀废农桑,施暴政。公刘率族迁徙于豳,建立城邑。整田界、定疆土,播五谷,种桑麻,饲畜禽,豳民因此丰衣足食,尊戴公刘,汤灭桀建商后重视农桑,封公刘为豳公。彬县龙高乡土陵村有公刘墓。 ☚ 介万奇 公孙述 ☛ 公刘 公刘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曾孙。夏代末年率领周族迁至豳(今陕西彬县东北),复修后稷之业,周室之兴自此始。《诗·大雅·公刘》即描写他率领周人迁豳后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 ☚ 后稷 古公亶父 ☛ 公刘 公刘1927~当代诗人。原名刘仁勇。江西南昌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参加党领导下的进步文化工作,不久,在广州参加人民解放军,随军到云南,从事部队新闻、文化工作。最初的诗作以描写边地人民的生活、歌颂守边战士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为内容。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新作,则充满了对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的强烈关注,增加了其风格中深沉、冷峻的色调。出版的诗集有《边地短歌》、《黎明的城》、《在北方》、《白花·红花》、《仙人掌》等。他还根据云南民间传说创作了长诗《望夫云》,并参加了著名长诗《阿诗玛》的搜集整理工作。 ☚ 李瑛 雁翼 ☛ 公刘 公刘古代周族部落首领。不窋孙,鞠陶子,周文王姬昌的10代祖先。鞠陶死后,公刘立。他将周人的活动地域由今庆阳县周围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的原面地带和沿马莲河流域的川道地区。带领族人勘察地形,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农田,种植五谷,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他率其部属自北豳(今庆阳城)迁至豳(今宁县城西),在此建公刘邑,10多年后,又同子庆节迁首府于南豳(今陕西旬邑)。迁豳后,不懒惰,不苟安,种谷产粮,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修建房舍,制造船只,使豳地粮满仓囤,财物成堆,人口增加。公刘被拥戴做了宗主和族长,开始在京邑居住。设立文武官员,建立军队。并在基层设置“大管家”,征收贡赋。今宁县一带尚存有公刘邑、公刘庄,庆阳县城西南80里高家有公刘古庙,每年三月十八日, 四方男女赴庙拜谒。《诗经·公刘》篇中有颂。 ☚ 不窋 秦非子 ☛ 公刘周族先祖之一,为弃之十多代孙。夏代末年,周族迁徙于夏朝西边的戎狄之间。公刘时,复修后稷之业。寻求适宜的农业条件,乃迁至豳(陕西旬邑西)建造居室。氏族公社开始解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