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帅北魏初期官名。天兴元年(398)八月,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各置一帅以监之,统称“八部帅”(《资治通鉴》作“八部师”)为武秩。由宗室八姓子孙担任。诸帅分领军队,驻扎在东起上谷军都关(居庸关),西至黄河,南起中山隘门塞(今山西灵丘县西南),北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郊甸(亦称甸服)内,拱卫京师,并劝课农耕,量校收入,监督新民进行生产。明元帝拓跋嗣(409—423年在位)后渐废。 八部帅北魏拓跋珪天兴元年,以八部帅分别监抚四方、四维,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八部帅,又称八部大人。 八部帅北魏拓跋珪建国初期在平城(山西大同)及其四周管理拓跋部成员的地域建置。又称“八部大人”。《魏书·食货志》: “天兴初(398),制定京邑,东至代郡(山西大同),西及善无(山西左云西),南级阴馆(山西山阴西南),北尽参合(山西阳高东北),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八部帅监临地区,亦称八国。是离散诸部,分土定居,拓跋部逐步向农业定居转化的产物。不久瓦解,但此设置留有较深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