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旗满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旗满洲亦称满洲八旗。清代八旗组织中的主体部分,与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共同构成八旗组织的整体。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对原女真社会的牛录组织进行改编和扩建,以便把分散的女真人统一起来。明万历二十九一四十三年 (1601—1615),陆续设置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形成八旗制度。当时八旗所辖牛录共308个,其中满洲牛录216个,蒙古牛录76个,汉人牛录16个。是为八旗满洲的基础。到皇太极时,分别组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原八旗中不再含有汉人牛录,只有部分满洲、蒙古混合牛录。入关后,八旗满洲发展到676个(一说681个) 整佐领又5个半佐领,总计壮丁纳22万,人口约100余万人。 八旗满洲满族所隶八旗组织。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至四十三年(1615)陆续建成八旗,辖满洲、蒙古、汉人牛录308个,其中满洲牛录216个,蒙古牛录76个,汉人牛录16个。此即八旗满洲的基础。至皇太极时,扩编蒙古、汉人牛录,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原八旗中不再含有汉人牛录,只有部分满洲蒙古混合牛录,大部分为满洲牛录,称八旗满洲。入关后,八旗满洲发展到676个整佐领(一说681个)又5个半分佐领,总计壮丁约22万,男妇老幼约100余万人。 八旗满洲清代八旗组织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俗称满洲八旗。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后,根据政治军事形势发展的需要,将满族社会原有的牛录组织加以改组扩大,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黄、红、蓝、白四旗。四十三年(1615),最后编成以八旗为名称的长期正式组织,即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正白、镶白八旗,亦即后来的八旗满洲。八旗初创时有满洲牛录(汉译佐领)308个,清军入关以后,康熙时有较大发展,满洲佐领达669个。此后略有增加,嘉庆时有满洲佐领681个(一说675个),清末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上。在八旗组织中,八旗满洲的地位较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为高。见“八旗制度”(2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