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佾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排列成行,縱横各八人,共六十四人。佾,行列。班固《東都賦》:“歌九功,舞八佾。”張衡《東京賦》:“冠華秉翟,列舞八佾。” 《八佾》(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十四)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十五)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二十)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二十五)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二十六)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注释〕 佾(yì):古代乐舞行列,一佾八人。八佾:为周天子专用的乐舞舞列,由六十四人组成。 如礼何:意为礼仪制度又有何意义呢? 林放:鲁国人,或曰孔子弟子。 易:治办周全。 戚:哀痛。 倩(qiàn):笑貌动人。 盼:眼睛黑白分明。这两句诗见《诗经·卫风·硕人》。 绚(xuàn):有文采。这句诗不见于今本《诗经》。 绘事后素:古人绘画,在白底上加上五彩色。 起:启发。予:我。商:孔子弟子子夏,名商。 杞:周之封国,相传为夏禹之后代。征:证明。 宋:周之封国,是殷代之后。 文献:古代文指典籍,献指贤人。 二代:指夏、商。 郁郁:丰富多彩。文:指礼乐制度。 太庙:指周公庙。 鄹(zōu):又作陬,鲁小邑,孔子父亲曾任鄹大夫。鄹人之子,指孔子。 《关雎》:《诗经》之首篇,写一男子追求少女的忧思。关:鸟鸣声。雎(jū):鸠类鸟。 《韶》:舜时乐曲名。 《武》:周武王时乐曲名。 〔鉴赏〕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礼”不仅是些具体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古代社会一系列制度以及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思想观念。“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到了周代,礼仪制度已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这在以后被称为“礼经”的《周礼》、《仪礼》、《礼记》中,充分体现出来。 孔子以继承中国古代文化为己任。他对周代的礼仪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由衷地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第十四章)孔子对周礼的赞美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春秋末期,大国称霸,周天子的宗主地位遭到削弱,周礼受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孔子生活的鲁国却是周文化典籍保存最为丰富的诸侯国。连晋大夫韩起访鲁时也惊叹:“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孔子后来成为中华古代文化的象征,除了得益于鲁国文化背景外,还由于他本人具有超乎常人的勤奋学习精神。《论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第十五章),可见一斑。当时有人讥笑他“不知礼”才“每事问”,这恰恰是浅陋之见。朱熹认为“每事问”一方面反映孔子“不自足”,另一方面是“知底更审问”(《朱子语类》卷二五)。这是有道理的。 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孔子提出了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的主张。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第三章)离开了仁德,光讲礼乐有何意义?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当时是相当尖锐的。因为当时一批贵族,总是“礼”不离口,满嘴“礼”呀“非礼”呀,而干的尽是违礼缺德的事。孔子倡导仁德,主张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其内在的灵魂,从而产生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自觉的力量。 孔子这一思想,很快被一些聪颖的弟子所领悟。本篇第八章记载了一则有趣的事例。有一次,子夏向老师讨教《诗经》中描写女子美貌诗句的含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何谓也?”孔子答以“绘事后素”。即绘画是先有白底,然后加上五彩色。才思敏捷的子夏立即联系到仁与礼的关系说:“礼后乎?”这就是说:在仁德修养的基础上,加以礼仪的文饰。这正合乎孔子强调的“文质彬彬”,即文与质、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因此孔子听后大加赞赏:“起予者商也!” “礼”还和“乐”有着密切关系。孔子常把两者相提并论(见第三章和《阳货》、《先进》等篇)。因为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音乐、舞蹈能起到感化人的作用。礼有了乐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陶冶性情,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孔子对《韶》乐舞有极高的评价。相传《韶》为虞舜时期的乐舞,由《九招》发展而成,用鼓鼙(小鼓)、钟、磬、埙、管等多种乐器伴奏。演者化装成凤凰,翩翩起舞。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他高度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第二十五章)。他还比较了《韶》乐和《武》乐,认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反映周武王伐纣的《武》乐,在孔子看来,艺术形式是“尽美”的,而其内容与武力相关,未能达到“尽善”的地步。孔子对民间音乐也很关注。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第二十章)孔子关于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相统一的观点,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很大影响。 八佾 八佾天子所用乐舞。佾,舞列,每列人数相等,八列,共64人。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张衡《东京赋》:“尔乃孤竹之管,云和之瑟,雷鼓,六变既毕。 冠华秉翟,列舞八佾。” ☚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人生一世,忽过若浮 ☛ 八佾佾,舞列。古代天子专用的一种乐舞。也作“八溢”、“八羽”。该舞纵横列均为八人,共六十四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朱熹集注:“佾,舞列也; 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谷梁传·隐公五年》:“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六佾,即六行,行六人,余类推。《汉书·礼乐志》:“千童罗舞成八溢。”颜师古注:“溢与佾同。”南朝宋王韶之《开封府君歌》:“堂献六瑚,庭舞八羽。”唐杨炯《盈川集》一《盂兰盆赋》:“铿九韶,撞六律; 歌千人,舞八佾。” 八佾 八佾佾,yi,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八佾,即八列六十四人。古代舞蹈用人的多少,可以显示其等级差别。《论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马融注:“佾,列也。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班固《东都赋》:“歌九功,舞八佾。”——歌唱九功之德,舞八佾之舞。 ☚ 八维 八音 ☛ 八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为一佾,八佾即六十四人。《论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bā yì古代乐舞。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温病条辨·杂说》:“王者功德既成以后,制礼作乐,舞八佾而宣八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