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党项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党项羌中国古族名。古羌人中较晚兴起的一支。南北朝末期分布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从事游牧。唐初,活动范围扩至今四川松潘以西地区。族众以姓氏结成部落,互不统属。其中较大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米擒氏、野辞氏、房当氏、拓跋氏八部。以拓跋部为最强。由唐朝先后设置的正州或羁縻州辖理。不久, 受吐蕃势力所迫,请求内徙, 唐遂陆续移其部众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西北部一带。其中以地处夏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区。)的平夏部最强。其首领历任唐边州官吏。北宋时,在地跨今陕、甘、宁、青、内蒙古,新疆六省区的辽阔地域,建立了以党项羌族为主体的西夏政权。西夏宝义二年(1227)为蒙古所灭, 党项羌人流散各地,多与当地各族融合。元代,蒙古统治者把党项羌人及其所建的故西夏政权称作唐古忒、唐兀氏、唐兀或唐兀惕。 党项羌 党项羌羌人之一支。南北朝末期分布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牧畜为生,不知稼穑。每姓别为部落,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北周灭宕昌、邓至,党项始强,唐初活动范围扩至今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并与吐谷浑关系密切。贞观中,党项相率归附唐朝者凡数十万口,唐在其地广设正州或羁縻州,以各部酋长分任刺史。不久,吐蕃灭吐谷浑,侵逼党项羌,介居于唐、吐蕃之间的党项部落请求内迁,唐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党项部众也随着一道迁徙。留居原地的党项部落为吐蕃所役属,号“弭药”。内迁于庆州一带的党项部落称东山部落; 再迁于夏州一带的党项部落叫做平夏部落。唐朝末年,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受赐李姓,封定难军节度使,逐渐形成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其后裔李继迁父子以此为基础,创建了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西夏政权,先与辽、北宋分立,后与金、南宋鼎峙。蒙古人称作唐古忒或唐兀。宝义二年(1227)为蒙古所灭。党项羌人流散各地,多与当地各族融合。 ☚ 西山八国 弭药 ☛ 党项羌中国古代族名。又称党项,古羌人一支。南北朝末期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河曲一带。从事游牧业。部落主要有细封、费听、往利、颇超、野辞、房当、米擒、拓跋等8部,以拓跋部为最强。隋末唐初相继率部内属,其地设州,各部首领授以官职。唐初,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被封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后吐蕃崛兴,因受其威逼,请求内徙,唐王朝遂陆续迁移其部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西北部地区,其中庆州(今甘肃庆阳)地区的党项部落称东山部,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地区的党项部落称平夏部。其未迁留居原地者,为吐蕃所役属,被称为“弭药”。唐末,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参加镇压黄巢起义,被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爵夏国公,再赐李姓。据有银、夏、绥、宥、静5州。历经五代,形成以夏州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宋初,在其首领李继迁领导下,抗宋自立。至李继迁孙李元昊,于宋宝元元年(1038)正式称帝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立以党项羌族为统治民族的王国,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地“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又立官制,定兵制,建年号,制礼仪,造文字,建学校,崇佛教。先后与辽、宋、金鼎立,共传10帝,历时190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灭亡后,元称西夏及党项人为唐兀氏,在元代起过重要作用。历经元、明之后,遂渐和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或被同化。参见“西夏”(691页)。 党项羌古代西北民族。古羌人中较晚兴起的一支。南北朝末期分布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上游地区。唐初,活动范围扩围至今四川松潘以西地区。以游牧为主。族众以姓氏结成部落,互不统属。其中较大的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米擒氏、野辞氏、房当氏、拓跋氏八部。以拓跋部为最强。由唐朝先后设置的州或羁縻州管辖。不久,因受吐蕃所迫,请内属,唐遂陆续移其部众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西北一带。其中以地处夏州(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伊克昭盟之一部)的平夏部为最强。首领历任唐边州官吏。北宋时,建立以党项羌居统治地位的、地跨今陕、甘、宁、青、新及内蒙古的西夏政权。后为蒙古所灭,党项羌人流散各地,多与当地各族融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