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免疫接种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免疫接种通过接种生物制品等方法进行的免疫预防。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从50年代初起,全省普遍开展儿童免疫接种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80年代,每年接种新生儿、婴儿40万人。预防接种的疫苗有牛痘、卡介苗、麻疹、伤寒、霍乱、白喉、百日咳、乙型脑炎等,口服小儿麻痹活菌苗糖丸。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1981年起,安徽停止接种牛痘。 ☚ 健康检查与疾病防治 三 老年保健 ☛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指人工接种某些生物制品于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该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的一种方法。免疫接种也称为人工免疫接种,包括人工自动免疫接种和人工被动免疫接种。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是将减毒、灭活的微生物或其产物等免疫物质注入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力以预防疾病的方法。人工被动免疫接种是将人或动物体内的免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注入到相应病人体内,使机体被动获得免疫力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最近又发展了一些能够传递免疫信息的物质,如用胸腺素、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等来改善受者的免疫状态。各类用于免疫的生物制品举例如下表。这里主要介绍有关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的某些方面。 免疫接种常用的生物制品
注: 疫苗和菌苗都是vaccine 一词的中译名。有人曾将用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培养物制造的生物制剂称为疫苗,而用细菌培养物制造者称为菌苗。疫苗广义地理解,可包括菌苗在内。 灭活疫苗又称死疫苗,是用理化方法处理病原微生物使其不能生长繁殖而制成的疫苗。病毒疫苗多用甲醛、酚或β-丙酰内酯灭活,细菌疫苗多用丙酮、甲醛、酚或加热灭活。这类疫苗是比较常用的疫苗,可在比较低的温度下保存1~2年或更久,运输及使用也比较方便。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已加入适当的防腐剂,可以防止疫苗的污染。其缺点是由于它们是死的微生物,不能在体内繁殖,因此,疫苗注射的用量较大,并且一般需要接种二、三次才能使多数接种者产生满意的免疫力。所产生的免疫力,多属于体液免疫方面,细胞免疫较少,这是应当注意和有待改进的问题。有些生物制品正在逐步向减毒疫苗过渡。 类毒素是细菌及少数动物的外毒素经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致病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即失去毒性的毒素。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强有力的、能中和毒素毒性作用的抗毒素,以保护动物或正常人免遭毒素的毒害。但细菌内毒素、真菌或某些植物毒素,一般不具备强的免疫原性,也很难降低它们的毒性,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用于自动免疫的化学提取物,如从肺炎球菌及脑膜炎球菌提取的荚膜多糖或细菌表面的多糖物质,具有免疫原性而基本上没有毒性,是一种比较好的生物制品。但多糖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它的特异性,否则不能达到抗感染免疫的目的。从微生物体中提取的核糖体可以结核杆菌提取者为代表。它的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加上蛋白质,可产生保护性免疫而不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目前正在进行动物试验,还未用于人体。其他细菌提取者,如从组织胞浆菌所提取者,可能是蛋白,而从鼠伤寒沙门菌提取者则是菌体多糖。核糖体的应用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是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病毒的多肽亚单位可以化学方法提取,也可通过遗传工程而制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等。通过动物试验,亚单位疫苗确具有免疫原性,但因分子较小,要同时注射免疫佐剂才能发挥应有的免疫效果,目前尚缺乏免疫效果好而反应较小的佐剂。 免疫接种的程序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人群的免疫状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而制订。预防接种或实验免疫过程中的第一次免疫接种或第一程免疫接种,称为基础免疫或基础接种。此后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强注射。免疫接种程序应按有关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规定进行。目前,在我国以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联合制剂(白百破联合制剂),以及痘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作为儿童基础免疫制品。在乙型脑炎流行区,可增加乙型脑炎疫苗。儿童基础免疫参照下列程序施行: ❶白百破联合制剂: 6个月以上进行全程免疫,第1年注射三针; 第2年注射一针。经本品全程免疫后,一般不需再用此制剂作加强注射,但可根据当地情况单用百日咳菌苗或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或吸附精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进行加强免疫。 ❷卡介苗: 1岁以内初种一次。 ❸脊髓灰质炎疫苗: 出生2个月后初服,1岁、2岁、7岁各复服一次。 ❹麻疹疫苗: 出生后8~12个月初种,适当时机加强免疫一次。 ❺乙型脑炎疫苗: 1岁基础免疫,2岁、6岁、10岁各加强免疫一次。对于基础免疫制品的应用,各地可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自行预先接种或应急接种。 一般的常规预防接种,多半在儿童期开始,对社会上经常流行的传染病,在儿童尚未接触病原之前即给予预防接种,以便能完全免除感染,或即使得病也比较轻微,对机体的损害不致太严重。对某些职业的工作人员,如饮食业工作者、医务工作者、战士、经常外出旅行者,特别是进行某些烈性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工作者,应根据其需要,接种某些现有的有效或比较有效的制剂。即使某些生物制品反应较大,只要不威胁到健康和生命,也应当进行预防接种。因此,除了出国者外,对某些特定人员进行某些少见病的预防,也是必要的。其所用制剂应当强调免疫力方面,而不应过分强调绝对安全及副作用小。 此外,一次接种成功,并不意味着获得了终生免疫。根据所接种的制剂种类及其产生免疫的性质,过了一定的期限(1年或几年),应当进行再次接种。复种的时间及次数应当根据当地流行病的情况而定。例如在有白喉带菌者分布的地区,一次成功的接种后,因社会上白喉的隐性感染还比较常见,可以不再注射而可长期保持其免疫性。如果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区,因与外界接触很少,那末一定要定期检查人群中的免疫水平的高低而决定是否需要再次接种。对免疫效果很好的麻疹疫苗,也应如此。 免疫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出现频率及其严重程度是关系到疫苗能否推广的重要条件。一般地说,灭活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大于减毒疫苗,除非后者没有得到适当的减弱。某些化学制剂如类毒素,反应较大,而提纯抗原则反应较小。 个体之间所表现的副作用,反应差异也很大。对绝大多数人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制品,对某些个体,可引起全身性反应,甚至死亡。比较严重的后果是由于疫苗接种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脑炎。其真正原因尚不清楚。用脑组织制备的疫苗(如羊脑狂犬病疫苗),注射量大,次数多,出现的脑炎可用对羊脑有超敏反应来解释。有弱病毒疫苗所致的病变,可能由于病毒本身所引起。但对于许多疫苗接种后的脑炎,其原因均未阐明。推测可能是预防接种激活了体内潜伏病毒而产生了病变。近年在美国因接种猪型流感病毒而出现一定数量的Guillain-Barre综合征,可能属于此类。 此外,在细胞免疫低下者,也不应当注射减毒疫苗。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接种牛痘后可出现全身性坏死性牛痘。同样,在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如接种卡介苗,也可导致全身性感染,出现类似粟粒性病变。 除了注意以上因素外,还要注意接种对象的过去史。有过敏史的人,在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安静,避免过多的活动,最好安眠,这样可减少反应。若能预测被接种者的免疫反应性,则对反应强的人,需用较小的剂量,并采用皮内注射,但也必须警惕因此而引起的过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 肿瘤免疫 免疫治疗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