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克洛德·洛兰《克娄巴特拉女王登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克洛德·洛兰《克娄巴特拉女王登岸》 克洛德·洛兰《克娄巴特拉女王登岸》克洛德·洛兰在1640年作了一系列海景画,多以历史或神话中的女性乘船出港为主题。这幅收藏在卢佛尔美术馆的《克娄巴特拉女王登岸》,即是其中之 一。 克娄巴特拉女王登岸 克洛德·洛兰 克娄巴特拉是埃及马其顿王朝末期的女王。她曾以自己美丽的姿色,迫使凯撒为她打败托勒密13世的反对党,收复了马其顿王朝的领土,并与罗马联合掌政。凯撒被刺后,罗马首领安东尼准备远征波斯。克娄巴特拉得知后,立即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小亚细亚的塔尔苏斯城(今土耳其境内),最终说服安东尼放弃了进攻波斯的计划,跟她一起回亚历山大里亚。 这幅画中所描绘的就是克娄巴特拉抵达塔尔苏斯时的情景。她身穿蓝色衣裙,在女官和侍臣们的护拥下缓缓走上岸来,身着红色披风的安东尼急忙走出驻地前往迎接。港湾沐浴在落日的余辉之中,晚霞布满了天空。 画中古罗马雄伟的建筑物不仅采用一点透视法画成,而且兼用了空气透视法,从而更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消失点在太阳附近,造成一种逆光效果。克洛德 ·洛兰想以太阳为光源来把握风景的统 一性,他将太阳安排在整个画面接近中心的位置上。前景的人物像剪影一样映照在夕阳之中,后景上则是渐渐远去的帆船。在克洛德 ·洛兰之前谁都没有这样画过。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欧洲人不断探索着地球的另一边和那遥远的天际的秘密。克洛德·洛兰可以说第一个描绘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以太阳为中心的、生生不息的世界。 在17世纪,意大利和荷兰几乎是同时确立起了西方风景画的地位,然而两者又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以雷斯达尔为代表的荷兰风景画,是写实的(或称事实的)风景画。这种风景画已摆脱了神话和宗教画的羁绊。而克洛德还有普桑所代表的意大利风景画,则被称作是理想的风景画。这种理想主义,不是将自然一如原样地再现出来,而是排除了其中纠缠不清的偶然性和不完全性,将其本质在理想与和谐之中给予造形化。我们读克洛德的这幅画,明显地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克洛德·洛兰于1600年出生在法国的洛林。他是个口吃但却很文雅的人,一度作为糕点师去过罗马。在1619年他给一个叫塔西的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回法国呆了很短 一个时期又返回到罗马,自此一直在那里居住,直至1682年去世。我们对于他的生活和早期绘画的情况所知甚少。他的一个同伴、画家桑德拉特曾写过一个短小的传记体的笔记,这人在克洛德早期绘画旅行时与之作过伴。他写道,那时克洛德对自然的研究特别着重在对日出与日落的沉思方面。“他第 一次”“见我手握画笔坐在提沃里的岩石上,发现我在对景写生,于是他也照此行动起来,最后,他画了大量的习作。以后克洛德不仅面对自然画素描,而且还画油画,特别是画一些远景。” 克洛德的画,初眼一看,好像有一种欠缺智慧的简洁之感,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他每一部分的观察是多么丰富,背景的调子是多么微妙,反映着金色天空的光的波浪和涟漪又是多么精致。在这些看似简单的图画后面,必定有着充分的准备。最初的准备可能就是他面对自然所画的速写。然而重要的是,他从未认为速写本身就是最终目的。他总是将速写用作一个整体构图的一部分,而且他还要进一步画为进入最后构图阶段而准备的素描习作。这些习作克洛德十分重视并且已被当时的人所收藏。如果我们将这些素描与完成的作品加以比较,那种朝向完美的充实就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有时是对细节的认真研究,有时在光感上又完全印象主义化,一切都处于“协调中”。克洛德的想象世界是何等清晰而又始终如一,他的作品可以说达到了既优雅又充满诗意。 ☚ 乔·拉图尔《油灯前忏悔的马格达娜》 普桑《掳掠萨宾妇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