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克己复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克制约束自己而回复周礼的要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皇侃《论语义疏》:“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反于礼中,则为仁也。”礼,周公制定的一种礼仪制度,实为确立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班固《东都赋》:“克己复礼,以奉始终,允恭乎孝文。”——约束自己回复到礼中,检约朴素,奉行始终,光武帝与孝文帝一样恭谨勤勉于国事。

☚ 咳唾成珠   空谷白驹 ☛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儒家的修养方法。即约束自己,以回复和符合“礼”的要求(1)。《子革对灵王》:克己复礼,仁也。——约束自己,以回复到礼上,这就是仁。

克制

克制

克 压 忍 惩
克制感情:抑情
克制感情,故作镇静,以使人不察觉:矫情镇物 矫情镇俗 抑情镇物
克制意志:刻意
克制欲念:禁欲
道家克制欲念:炼魔
克制情欲:禁欲
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乎礼的规范:克己复礼 复礼克己
克制忿怒:惩忿
拘谨克制:矜裁
约束克制:敛制 束制 检刻
谦让克制:卑约
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克制不良事物:以毒攻毒 用毒攻毒 就毒攻毒
做事不张扬,善于克制:含而不露
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忍俊不禁 忍俊不住 忍隽不住 忍隽不禁
情绪急躁,克制不住:钦不定 按捺不住
某种欲念或情绪在心中产生,无法克制:心痒难挠 心痒难揉 心痒难抓 心痒难挝
(抑制,多指情感:克制)

另见:忍受 忍耐 抑制 控制

☚ 克制   抑制1 ☛

克己复礼

意谓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古代提出的为仁方法,由孔子发扬光大。《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晏集解:“马曰: ‘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认为“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内容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为后世学者所重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古志克己复礼》:“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或谓克己复礼,古人所传,非出于仲尼。”“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以前已提出。孔子曾说: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左传·昭公12年》)清陈沣《东塾读书记·论语》:“克己复礼,朱子解为‘胜私欲为仁’。”克己复礼的实质在于按礼的规定去爱人,即要按尊卑、贵贱、亲疏顺序去爱人,它带有一定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Kejifuli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意即以仁德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于礼的规定,成为有仁德的人。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孔子发挥此说,把“克己复礼”纳入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意思是,人们只有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先贤圣王所制定的礼义规范的要求,才能成为仁德的人。什么时候做到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天下就进入太平盛世。而且克己复礼全凭个人的自主自觉,不能依赖别人。孔子进一步指出实现克己复礼的途径就是要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即各人都要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礼”,按“礼”所规定的亲疏、贵贱、尊卑去为人处事。“克己复礼”的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有一定的合理意义。但孔子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力提倡“克己复礼”,其根本目的是抑制人民犯上作乱的言行, 维护行将灭亡的社会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本质上是消极落后的。“克己复礼”的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有力工具。到了宋明时期,则成为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根据,彻底走上了反人性、反进步的道路。今天,我们对待“克己复礼”的思想应采取科学的批判分析的态度。

☚ 三不朽   仁 ☛

克己复礼

儒家倡导的修养方法。语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言、听、视、动,以符合“礼”之规范。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孔子及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重要命题。它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孔子思想核心之“仁”与“礼”的关系,表现了孔子及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与方法。语见《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归仁”乃孔子的政治理想与道德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就是“克己复礼”。朱熹注曰:“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论语·颜渊》朱注)全德为“仁”,其具体准则乃在于“礼”,朱熹释“礼”为“天理”,邢昺《疏》乃引《礼记·曲礼》关于视、听、言、动之具体规定而解之;盖宋明理学家以“天理”为至高,故“仁”德亦乃合于天理。只有视、听、言、动都在“礼”的规范之内,天下方可归心于“仁”。故后世儒者常以此为其言行之铭箴。

☚ 邴原   贡禹 ☛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subdue one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 颜渊问仁。子曰: “~为仁。”~(《论语·颜渊》) Yan Yuan asked about perfect virtue. The Master said,“To subdue one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is perfect virtue.”

克己复礼ke ji fu li

(as a Confucian ethical ideal) exercise selfrestraint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解义】克:克制,约束。复:恢复。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合于礼教。
【例句】他一直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

克己复礼ke? jǐ fu? lǐ

【释义】控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礼法。
克:????. ????.
复:????.
????.
??? ??? ??? ????? ???.
【例句】克己复礼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修身方法。
????? ??? ??? ??? ???? ????.
【近义词】严于律己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克己:约束自己。复:回复。礼:泛指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等。儒家指约束自己,使一切言行都合乎“礼”。清· 高珩《聊斋志异序》:“夫人但知居仁由义,~,足为善人君子矣。”
〔出处〕《论语·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变式〕复礼克己

克己复礼kèjǐ-fùlǐ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严以律己。复:回归。指约束自己,克制私欲,使言行都合于先王制订的礼的规范。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解释 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出处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学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得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于仁了。成就‘仁’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而不在于依赖其他人。”
颜渊接着问:“请问‘仁’的具体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听后,认真地说:“我虽然天资愚钝,也要奉行这些教导。”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之一,对个人来,追求“仁”
就是追求人格的完善,这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约束。“克己复礼”就是对追求“仁”的做法的凝练和总结,是儒家奉为圭臬(niè)的一项准则。
例句
他一直是一个奉公守法,克己复礼的人。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也作“复礼克己”。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克己: 约束自己。复: 回复。礼: 这里指周礼,是维护君臣尊卑等级秩序的法规制度。春秋时王室衰弱,诸侯强大,礼制崩坏。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周礼秩序。《论语》中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人都要约束自己,使一切言行都合乎礼法,这才是最大的仁。后来指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礼数。李国文《当差》:“我欣赏树良为人老实本分,认真刻苦,但一个人过于~,过于礼让三先,就不值得提倡了。”

克己复礼ke ji fu li

克己:约束自己。礼:本指西周奴隶制的礼法,泛指古代礼法。约束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礼法。语本《论语·颜渊》:“~为仁。”
【也作】复礼克己

克己复礼kèjǐ-fùlǐ

〔并列〕 克制、约束自己以符合礼制。语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清·高珩《〈聊斋志异〉序》:“夫人但知居仁由义,~,足为善人君子矣。”
△ 多用于表达在社会生活中自身的行为规范。
【近义】严于律己
〖反义〗任性妄为。
也作“复礼克己”、“克己慎行”。

克己复礼kè jǐ fù lǐ

《论语·颜渊》:“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旧指儒家的修养方法,约束视听言行,以回复到 “礼”的标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