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新疆西南部。汉为疏勒国属地,元明辖于别失八里。1954年成立自治州。人口45.19万人。面积6.91万平方千米。2002年生产总值11.03亿元。辖1市(阿图什)3县(阿合奇、乌恰、阿克陶)。州府设在阿图什市。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地区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7月14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州政府驻阿图什县,辖阿图什、阿克陶等四个县,总面积70900平方公里。居民有柯尔克孜、维吾尔、塔吉克、汉、回等族,总人口397800人。境内多崇山峻岭,山区约占全州面积的70%以上,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北依天山,西南有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东南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高山冰雪资源丰富,融汇成克孜勒、盖孜等河。山区气候寒冷,山麓地带四季变化显著。草原广阔,土壤肥沃,宜农宜牧。农产有小麦、棉花、高粱、玉米、青稞、胡麻等,并产驰名全疆的“无花果”等瓜果。畜牧业较发达,畜产有羊、马、牛、牦牛、骆驼等。山区林业资源丰富,产有榆、桦、云杉、落叶松以及多种野生动植物和名贵药材。矿产有煤、铁、铝土、铜等。解放后,工业、农业、文教、卫生各方面发展很快,公路通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全州现有小学5256所,中学178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专科学校1所。卫生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954年7月14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西和西北部与苏联塔吉克和吉尔吉斯两加盟共和国相邻。自治州人民政府驻阿图什县。汉属西域都护,唐属安西都护府,元属察合台后王封地,清属疏勒府。下辖阿图什、阿克陶、乌恰、阿合奇四个县(1984年6月)。居民有柯尔克孜、维吾尔、塔吉克、汉、回等族。境内多崇山峻岭,山区约占全州面积的70%以上, 海拔一般在3000米左右。北依天山、西南有公格尔山慕士塔格山。东南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高山冰雪资源丰富, 融汇成克孜勒、盖孜、廓克沙尔等河。山区气候寒冷,山麓地带四季变化显著。草原广阔、土壤肥沃,宜农宜牧。农产有小麦、稻、棉花、高粱、玉米、青稞、胡麻等,并产驰名全疆的“无花果”等瓜果。畜牧业较发达,畜产有羊、马、牛、牦牛、骆驼等。山区林业资源丰富,产有榆、桦、云杉、落叶松以及多种野生动植物和名贵药材。矿产有煤、铁、铝土、铜等。解放后,工业、农业、文教、卫生各方面发展很快。公路通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1954年7月14日成立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州首府驻阿图什市。辖1个市、3个县。边境线长1171km。总面积70900km2,居民有柯尔克孜、维吾尔、汉、塔吉克、回等11个民族,总人口43.70万人(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1.29万人,占总人口的94.49%。海拔一般在3000m左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2500~3000h;年平均气温9.3°C;无霜期120~200d;年降水量60~120mm。天然草场333.3万hm2,可利用面积306万hm2。农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10多种。矿产有铁、煤、铜、金等36种,较大的河流有3条。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7.7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37亿元;粮食总产量176003t,人均粮食产量403kg;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元;地方财政收入4228万元。公路通车里程1886km。小学校228所,中学51所,中专4所。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为邻。1954年7月14日成立自治区,次年改为自治州。首府设在阿图什市,辖阿图什市和乌恰、阿合奇、阿克陶三县。现有人口384332人(1991年统计),居民除柯尔克孜族外,尚有汉、维吾尔、回、塔吉克等民族。西北有天山,西南为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山号称冰山之父,是登山运动的好地方。山区占全境的百分之七十,草原广阔,适宜于发展畜牧业。东南部有不大的平原,可以进行农业生产。 ☚ 昌吉回族自治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