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光的波动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光的波动说 光的波动说guang de podongshuo关于光的本性的一种早期学说。由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于1679年提出,1690年最后创立。和光的微粒说对立。认为光是一种和声波类似的机械波,由发光体发出后,依靠弹性媒质——光以太向四周传播,形成球面波。惠更斯的波动说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惠更斯原理:“光波发射时,传播光的每一物质粒子不只把运动传给前面的邻近粒子(与原始粒子和光源位于同一直线上),而且还应传给周围所有其它和自己接触并阻碍自己运动的粒子。因此,在每一粒子周围就产生以此粒子为中心的波”。引入了子波的概念,并利用包络面作图法解释了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对某些晶体的双折射现象也有很好的解释。但是对波动过程的基本特性缺乏足够的说明,如没有引入波长、频率的概念,不能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由于以上原因和牛顿的威望,在此后100多年里,光的微粒说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的双孔干涉实验为波动说的发展提供了实验根据。1815年,法国工程师菲涅耳在惠更斯原理的基础上引入波的相干性,发展了波动说,称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波动说又兴起。1819年,又提出光波是横波。这样波动说能较好地解释干涉、衍射现象。19世纪中叶,光速的测定证明光密媒质中的光速小于光疏媒质中的光速,进一步证实波动说的正确,而与微粒说的结论正好相反。到此,光的波动说最终战胜了微粒说。波动说的最大困难是无法解释光以太。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理论,使光的波动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光的微粒说 光的电磁理论 ☛ 光的波动说17世纪末为惠更斯所创立的关于光的本性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光是由光源引起的机械波,依靠特殊的介质——“以太”来传播。由于当时光的微粒说占有优势,所以直到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由于顺利地说明了已发现的干涉、衍射等现象,才被广泛承认。其后光的电磁理论又确定了光不是机械波,而是一种电磁波。人们已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说wave theory of ligh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