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色
影响画面所描写对象的光线来源的色彩倾向。这光源可能呈现在画面内,但大多不一定在画面表现范围内。光源包括直接光源(发光体)和间接光源(反射光)。后者如阴天光、阴影处蓝天光和白天通过窗户照亮室内的天光。
光源的色彩倾向各不相同。粗略地看来类似的白光,有的偏暖,有的偏冷。白光是由不同色光混合而成。正午前后的太阳光中所含红、绿、蓝光的成分相等,呈现纯正的白光。太阳的这种发光性质是固定不变的。但是随着太阳在地平线上的角度不同,阳光穿透不同厚度的大气层,其光色成分就发生了变化。日出时,阳光斜射穿过的大气层最厚,白光中的蓝紫成分大量被大气层吸收、折射掉,其光色偏橙红色。随着太阳升高,光色逐渐发黄,再升高才呈白色。傍晚时阳光的变化与日出时相同,不过时间的先后和变化顺序是相反的。北方蓝天反射光照射在室外阴影处和室内是蓝紫成分多,红黄成分少,光色偏冷。晴朗天空的白昼光实际上是阳光和蓝天反射光的混合,要比有薄云蔽日时的光色冷。表现室外光色特点时,不一定着重表现明暗对比的强烈,而是要画出阳光、蓝天反光等影响下物体色彩的丰富微妙的变化。
灯光属于人造光源。钨丝灯偏暖,含红橙成分多,青紫成分少。日光灯偏冷,其分光曲线有很多不规则的突起。煤油灯则更暖,含红橙成分多。最暖的蜡烛光,接近太阳刚刚升起时的光色。有些画家表现夜晚灯光场景的画面时并不把整个画面从色调上画得很暗很重,而是抓住灯光色的特点,如钨丝电灯的暖光,使整个画面笼罩在暖暖的金黄色调中,画面色彩明快柔和富于灯光特色。
光源色的倾向会影响物体变色。暖光下物体受光面颜色偏暖,暖颜色鲜明,冷颜色灰暗。冷光源下物体颜色偏冷,暖颜色灰暗,冷颜色鲜明。
光的亮度也影响要的颜色。光线暗淡时物体色变灰,纯度降低,颜色不鲜明。当光线过分暗淡时,如月光下,人们不能分辨不同颜色。明亮的白光下,物体的色彩鲜明,能辨别细致微妙的色彩区别。阳光和接近阳光光谱的人造光显色性最好。当光线过分明亮耀眼时,物体的颜色看起来会变淡变白,纯度也降低。比如盛夏中午眩目的阳光下,物体的颜色变得倾向灰白,象被漂白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