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光周期反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al reaction昆虫对环境光照周期变化节律的适应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也称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光周期变化对昆虫的地理分布、形态、季节生物学、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行为都有深刻的影响。1933年萨布罗斯基等(C. W. Sabrosky,et al.)对窄菱蝗成虫和若虫的研究,以及科古利(M.Kogure,1933)对家蚕胚胎滞育的研究,首先揭示光周期变化对昆虫滞育的影响。 (月份) 北半球不同纬度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光周期与滞育 对昆虫光周期现象研究最多的是滞育(diapause)问题。不利的物理环境条件来临时,昆虫生长发育的反应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休眠(dor-mancy),即在过低或过高温度下,昆虫发育暂时停顿而越冬或越夏的现象,一旦温度回到适宜范围时,休眠即解除,如东亚飞蝗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滞育,滞育昆虫在恶劣环境,如冬季低温、夏季极端高温、干旱或食物缺少的季节来临前即可从日照变化获得信息,提早进入发育停顿状态。已滞育昆虫即使移放到适温下,也难解除滞育,因此具有较深沉的反应,如家蚕、棉铃虫等属于这一类型。滞育是昆虫对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是抑制发育的一种遗传决定状态。光周期变化是引起昆虫滞育的主要环境因素。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称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滞育昆虫表现出发育停滞、代谢下降、相对地不活动并潜伏在特定环境中。某些一化性昆虫在每一世代每个个体都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滞育,称必发滞育(obligatory diapause);某些多化性昆虫只在临界光周期来临时诱发滞育,称偶发滞育(facultative diapause)。不同种类昆虫的滞育虫期不同,如三化螟、棉红铃虫、苹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玉米螟等以老熟幼虫滞育;棉铃虫、菜粉蝶以蛹滞育;天幕毛虫以卵内未孵幼虫滞育。昆虫对临界光周期的敏感虫期往往在滞育虫期之前,如三化螟、玉米螟是在3、4龄幼虫期、家蚕是在胚后期和早期幼虫期,几乎提前一个世代。 依据滞育与日照时数的关系,昆虫的滞育可归纳为4种类型:❶短日照滞育(short-day diapause),在日照不足8小时诱发的滞育,如马铃薯甲虫、棉红铃虫等;长日照有利此类昆虫生长发育,又称长日照型昆虫; ❷长日照滞育(long-day diapause),临界光周期一般为14~16小时,较高温度和长日照诱发滞育。如家蚕、苜蓿叶象甲等;短日照和低温有利这类昆虫,又称短日照型昆虫。 ❸滞育仅在10~14小时日照范围内出现,短于8小时和多于16小时均不滞育,可称短日照一长日照型昆虫,如玉米螟、梨小食心虫、大菜粉蝶等, ❹滞育可在长日照和短日照下出现,只在比较长日照的一狭窄范围内不滞育,如桃小食心虫。 光周期与行为 光照的昼夜变化,使不同种类昆虫表现不同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夜出性(nocturnal)如蛾类,昼出性如蝶类,晨昏性(crepuscular)如蚊类,避光性如疟蚊等。光周期对迁飞昆虫行为有影响,如短光周期(8小时)和上升气温(22°~30℃)是诱发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因素,夏季长光照和高温引起向北迁飞,秋季低温短光照引起向南迁飞。 光周期与体色 昆虫受到光周期变化的刺激时,引起体内色素的重新排列,如菜粉蝶蛹在长光照下呈绿色,在短光照下呈褐色。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al reaction生物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行为反应。光对昆虫滞育的影响主要是光周期反应。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因季节和地理纬度而变化,如温带地区冬季日照短于夏季,纬度愈高变幅愈大,但在同一纬度下年度间变化不大。引起昆虫滞育的光周期反应有短日照滞育型、长日照滞育型、中间型和无光周期反应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