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xianqin sanwen
自文字出现之后至秦朝建立之前的散文。这一时期,文学尚未形成独立的艺术部门,散文只是以应用文字、历史著作或说理文章的面目出现,是与诗歌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它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繁荣局面。先秦散文在文体、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为后代散文奠定了基础,有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成就,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殷至西周是古代散文的形成期。这一时期,文化由官方垄断,掌握在巫和史手中,神权与天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初期的散文便是以巫史记事的形式出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可辨识文字,它们是当时的占卜记录。卜辞记事极为简略,一般每条只有数字至数十字,但已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和书写程式组织起来,少数卜辞长达百字以上,具备了序辞(占卜时间和卜者名)、贞辞(占卜事由,又名命辞)、占辞(占卜结果)、验辞(事后的征验)几部分内容,叙事略具篇章规模。它们是记事散文的萌芽。《周易》中的卦爻辞是商周时代的占筮记录。此书约成于周初,保留了不少商代的记载。卦爻辞仍很简短,但其中记叙了一定的生活场景,并有了较多的说理成份,在说理时还用了一些比兴手法,颇为生动风趣。其句式大体整齐,韵语约占了三分之一,有些段落近似民歌。它们比甲骨卜辞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带有史家记事的性质。商代铭文极为简略,多为记述作器者之名和先人庙号。周代铭文较为繁复,有的长达数百字,内容涉及任命、赏赐、征战、诉讼、交易多方面,文中常有颂赞、垂戒的意味,在叙事记言时,往往带有一定语气。很多铭文用了韵语和整齐的四言句式,有的带有较浓的文字气息。当时另一类正式的史家记事被辑录为《尚书》,它是一部官方文献汇编。其中的《商书》和《周书》虽经过后人润饰,但仍能代表商周时期散文发展的水平。它们已具备了完整的篇章,作者注意谋篇布局,往往围绕中心观点,层层展开说理,并能征引史实,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段,使道理浅显生动。有的篇章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还有的篇章善于叙事,具体翔实,次序井然。《尚书》标志着古代散文的形成。
春秋以降,社会剧烈动荡,官方的文化垄断被打破,士阶层崛起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思想界日趋活跃,私人著述大量出现。这种情况造成了散文创作的繁荣。
剧烈的社会变革促使人们总结历史经验,历史散文于是应运而生。春秋时期各国均有史书,如晋之《乘》、楚之《梼杌》等。现存《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说曾经孔子修订。它记事简明,体例严谨,在叙事中寄寓了褒贬,颇受后人称道。继之而起的《左传》和《国语》记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左传》叙事详密生动,辞令委婉锐利,带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文学色彩较浓。《国语》以记言为主,带有劝诫意味。它们代表了战国初期的散文成就。产生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实际上是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汇编,它思想不拘一格,文风辩丽恣肆,并且带有战国之文“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的特点,代表了先秦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此外,当时的历史散文还有儒家的解经之作《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有专门记载一人事迹的传记文学《晏子春秋》;有带有神话成份和志怪色彩的《穆天子传》等。
从春秋后期开始的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诸子散文的成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他们的散文各有特色。由于当时尚未出现文化专制,作者便敢于大胆表露思想,放言无忌。为了使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各家都很讲究论辩技巧,注意说理的形象性,生动的比喻和寓言在文中层出不穷。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产生于战国初年,代表了诸子散文的第一个阶段,它们都是正面说理的语录体,还不具备论辩色彩,前者简洁隽永,后者凝练精警,都能在形象中寄寓哲理。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道家的《庄子》产生于战国中期,代表了诸子散文的第二阶段。《墨子》质朴严谨,《孟子》泼辣犀利,《庄子》諔诡纵恣。它们虽未脱尽语录体痕迹,但有些篇章已略具专题论文规模。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论辩色彩,是百家争鸣高潮的产物。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出现于战国末期,它们已不是学派的集体著作,而是作者个人的文集。前者醇厚细密,后者凌厉峻峭;其中大都是严谨完整的专题论文,代表了先秦说理文的成熟阶段。此外,兵家的《孙子兵法》、法家的《商君书》、名家的《公孙龙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书,也都各具风姿,受人喜爱。上述作品都能密切联系实际,具有充实的内容,思想和文风自由活泼,个性色彩鲜明,在艺术上富于独创性,为后代树立了楷模。其体式灵活多样,成为后世许多文体的雏形。后人有“文体皆备于战国”,“文必先秦”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战国时代是我国散文的第一座高峰。随着秦朝文化专制主义的出现,先秦散文的这一繁荣局面便宣告终结了。
先秦散文
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古代文学有韵文和散文两大源流,《诗经》、《楚辞》是韵文文学的先导;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是散文文学的开端。散文产生于文学发明以后。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言、记事的简短文字,是1898年发现的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卜辞少则几个字,多则数百字,记录了当时占卜的内容,如卜问今日降雨将来自何方?降雨是上帝让年景丰足?还是不让年景丰足?这些记录占卜的文句是记叙散文的萌芽。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集是《尚书》,也是最早的历史散文。它以记言为主,大都是一些誓词、文告及告诫之词,其中也有一些记事文字。后来的《春秋》、《国语》、《战国策》逐步有所发展,注意运用当时的口语,讲求文字的表现力,篇幅也由短及长,在记叙中能够比较细致地记述复杂的事件和人物的特征。从这几部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轨迹。《左传》和《战国策》在历史散文中成就最高,受到历代散文家的重视。此后的贾谊、晁错、司马迁以及唐宋和唐宋以后的著名学者,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春秋以来,特别是到了战国,奴隶制衰落,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生产力得到了一定发展。尤其是“士”阶层的兴起,活跃了整个社会。他们为了取得人知,争相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主张,游说讲学,著书立说。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士”,后世通称诸子,他们的言论就是诸子散文。代表性的著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注重文采,言简意赅,富于哲理,多警句。在文体方面,诸子散文也有很大创造,不仅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方面的专题论文,也有驳论性质的辨难问对,还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