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先秦寓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先秦寓言

275 先秦寓言

先秦时代诸子散文、史传著作中的寓言故事,是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事理的文学体裁。先秦寓言作者往往能驰骋丰富的想象,虚构情节,以夸张、拟人等手法和简练、生动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真切的形象。如《南辕北辙》、《荆人涉澭》、《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等。先秦寓言有人物形象,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富于个性的对话,启发了后代小说的产生。先秦寓言产生的时代与伊索寓言相近,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 上古神话   先秦历史散文 ☛
先秦寓言

先秦寓言xianqin yuyan

先秦古籍中的寓言故事。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阶段,又是其创作的第一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寓言,作为论说文和史传文中的论证手段大量出现,但又未独立成篇。由于它们叙写生动,哲理深刻,艺术成就较高,因而受到人们喜爱而独立流传。
寓言具有比喻的性质,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发展的高级形式。它往往融叙事、抒情、说理为一炉,借以达到讽刺、劝谕、暴露、启迪等目的。早在《周易》和《尚书》中就已出现了用来说明道理的比喻。春秋以后的行人辞令和论说散文中,比喻的运用更为普遍。其中有些复杂的比喻,已经显示出向寓言发展的迹象。战国时代,诸子驰说,策士骋辞,为使道理讲得生动形象,巧妙委婉,更加重视比兴和取象,纷纷引喻设譬,铺采摛文,寓言便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
《庄子》中有《寓言》篇,其中称此书“寓言十九,借外论之”,最早提出了寓言一词。此书共收寓言200多个。此外,《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也是战国时代运用寓言较多的作品。在后来的《淮南子》、《说苑》、《新序》、《列子》中也保存了一些先秦寓言。这些寓言,有的是在神话和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有的取材于民间流传的故事,有的出自作者的创造和虚构。它们和诸子百家的争鸣、游说活动紧密相联,直接为阐述其政治、思想观点服务,内容广泛,现实性强,寓意深刻。有的对现实有暴露批判意义,如“攘鸡”(《孟子·滕文公下》)批判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明知不对,却又不想改正;“触蛮相争”(《庄子·则阳》)反映了诸侯间残酷的兼并战争;“盗跖论盗”(《庄子·胠箧》)揭露了统治者假仁义之名以济私的本质;“齐人乞墦”(《孟子·离娄下》)和“舐痔结驷”讽刺以龌龊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有的阐明了一定的政治主张,如“守株待兔”,批判墨守成规的行为,宣扬“世异则备变”的观点;“墨者有巨子腹䵍”(《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表彰执法不分亲疏的行为,宣扬以法治国;“买骏骨”(《战国策·燕策一》)则启发当权者尊贤重士。还有的寄寓了一定的生活道理,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列子》中的“愚公移山”、“人有亡铁者”,《吕氏春秋》中的“掩耳盗钟”,《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等,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有的寓言在作者的主观意图之外还包含着一定的客观意义,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本意是宣扬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但在客观上又启发人们去刻苦实践,掌握事物的规律。
先秦寓言大都具有短小凝练、简洁传神的特点,往往运用白描、夸张、讽刺等手法,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联系,造成言浅意深的效果。也有些寓言情节较为曲折,描写生动细致,带有一定的小说意味。先秦寓言中动物寓言较少,但也有一些以动物为题材,运用拟人手法的作品,如《庄子》中的“鸱鸮吓雏”、《战国策》中的“鹬蚌相争”等。《庄子》和《列子》中还大量采用神话传说,展开幻想和想象,创造了富于浪漫色彩的寓言。由于各家的思想和文风不同,先秦寓言也就显得风姿各异。《孟子》的寓言平易而辛辣;《庄子》的寓言奇异诞幻,长于描绘;《韩非子》的寓言常取材于历史故事,风格犀利峭刻;《战国策》的寓言浅显通俗,因人而异;《吕氏春秋》往往用多则寓言说明一个主题,其寓意也多种多样,表现出兼收百家的思想倾向。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中有些寓言已不是作为论证手段出现于文中,而是作为“储说”而单独排列在一起,表现出向独立成篇发展的趋势。
先秦寓言直接开启了后代作家的寓言创作,也对小说的出现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生动的文学作品,它们一直受到后人的喜爱。

☚ 先秦散文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 ☛
先秦寓言

先秦寓言

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用来说明某种道理的比喻故事。其大多数结构简单,形象鲜明,手法夸张,主人公有人,有动物,亦有植物;主题富有寄寓性,多是以此喻彼,以近喻远,以小喻大,以古喻今,寓深奥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先秦寓言产生于春秋时代,最初来自民间口头创作。到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矛盾和诸侯国统治集团之间矛盾都激化起来,斗争激烈,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依附于各个阶级、阶层、集团的知识分子,包括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以及专门替人出谋划策的“策士”们,为了宣传自己的哲学见解和政治主张,驰骋自己的思辨和才能,都绞尽脑汁地去寻找论辩的武器。于是,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含义深刻而又简明生动、寓于生活情趣的寓言故事,便成了他们乐于采用的材料。经过加工,一些原来流传于口头上的寓言故事,如《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刻舟求剑》等,便成了独具特色的故事,保存在《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司马迁说过:“庄周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先秦寓言哲理性强,生活气息浓,简明生动、清新活泼,有较强的思想性。

☚ 文学体裁   传说 ☛
先秦寓言

先秦寓言

先秦文学体裁的一种。“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又称寓言故事。寓言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是人民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等个人创作的,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它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的道理。最初由动物故事发展而来,所以寓言常以动物为主人公,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寓言中关于人事的内容比重逐渐增大。不管是哪一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有明显的教训意味,表现了作者对某类人或某种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评或嘲讽。在先秦诸子散文《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及历史散文《战国策》等著作中,有不少构思巧妙、含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齐人有一妻一妾”;《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畏影恶迹”、“轮扁斩轮”;《韩非子》中的“南郭吹竽”、“买椟还珠”、“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都是流传至今妇孺皆知的寓言故事。
寓言具有比喻的性质。战国以前,比喻就已盛行,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代的行人辞令,士大夫之间的应对,常“称诗以喻其志”(《汉书·艺文志》),可见比喻风行于朝野上下。先秦寓言产生的时代与伊索寓言相近,其价值也很可贵,它直接影响了后代寓言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它起着上继神话,下启小说的作用。

☚ 先秦散文   楚辞 ☛
000034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