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晶体异常
晶体的发生完全来自外胚层,但在胚胎期中有中胚层组织参入:如玻璃体动脉和第三玻璃体包绕,并与玻璃体有关,故晶体发育异常,不外是与以上有关组织发育受阻或其吸收异常所引起。它包括形式、大小、形状、位置等先天异常。
先天性无晶体 分原发及继发两种。前者极少见,常由于胚胎4mm长时,视泡未能刺激外胚层的表层细胞以形成晶体板,或视杯内陷时遭受损害,致使晶泡发育停止,因此还伴有其它先天畸形。继发性无晶体较多见,系晶体发育到某个阶段时被吸收,或在胎儿期或初生时角膜穿孔而被挤出眼外。
小晶体或球形晶体 它较正常晶体小,呈球形、透明、常为双侧、伴有高度近视。这是由于整个晶体系统在胎期5~6个月时发育受阻的结果,且常伴有悬韧带发育不良,而并发晶体异位与永存血管鞘及无虹膜等先天畸形。有家族性,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晚期晶体可变混浊,常并发青光眼。即使轻微外伤,也易导致脱位。
圆锥晶体及晶体脐 为晶体形状异常,分前后两型:前圆锥晶体,主要发生于妊娠后期或出生后。突出部分位于晶体前囊、囊下上皮及前皮质轴部,但不累及核。突出部含透明皮质,晶体亦透明,故晶体前极区呈一圆锥状或球形突起,中央部近视,周边部为远视。眼底镜下则见一黑色盘,位于瞳孔中央。此型颇少见;后圆锥晶体较多见。晶体近后极处呈明显球状突出,其中央部为高度近视,周边较正常扁平,可为远视。眼底镜下可见在晶体后似有一点油珠,裂隙灯下呈红色环形反光。如晶体尚透明,则外层的不连续层也随之呈现异常曲度。晶体变大、核向后移,约有80%的病人伴有晶体后部混浊。常有永存玻璃体动脉及纤维组织残存于玻璃体内。
晶体缺损 典型的晶体缺损多为部分性,位于内下方或外下方,缺损的大小、形状不一:可呈半月形鞍状、三角形缺口,其边缘呈直线的小缺陷。晶体常混浊。缺损在胎儿期第4个月时发生,常伴有其它眼部缺损,悬韧带也常有部分缺如,患眼常有近视和散光。
晶体异位 当晶体悬韧带或第三玻璃体有不对称缺损时,晶体遂朝发育健康的纤维方向移位。可为单纯性或伴有瞳孔异位、和并发其它中胚叶发育异常。有三种类型的晶体异位,都与遗传有关。移位晶体的边缘可在瞳孔区见到,眼底镜下表现为一明亮的半月形阴影。散大瞳孔检查眼底,通过无晶体及有晶体部分,可见双视乳头像。常有单眼复视、虹膜震颤及瞳孔变形,双眼常显对称,多移位于上或下内方,亦有不对称及移位向下外方者。晶体可脱位于前房或玻璃体内,引起继发性青光眼,间或视网膜脱离及白内障。出现晶体异位的中胚层组织发育异常,可有Marfan综合征、Marchesani综合征及同型胱氨酸尿症。并发晶体移位,以Marfan综合征较常见,兹将三者简述如下:
Marfan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体型高、瘦,肢指(趾)细长,皮下脂肪稀少,肌肉发育不良,常有先天性心脏病,并有基础代谢降低、血清粘蛋白降低。晶体形状及大小正常,多向上方移位,可合并青光眼或近视眼。眼部还可有:大眼球、眼球震颤、弱视、斜视、脉络膜缺损、黄斑缺损、视网膜脱离、前房角异常等。
Marchesani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体矮、肢指(趾)短粗,皮下脂肪丰满,肌肉发育良好。心血管系统正常。晶体球形,小于正常,常向鼻下方脱位,脱位后晶体常进入前房,易发生青光眼,常伴有屈光性高度近视。其它眼部异常有上睑下垂、眼球震颤、小角膜等。
同型胱氨酸尿症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体型变化不显著,间有细长指。骨质疏松,易骨折,伴关节运动减少,皮肤呈网状青斑,颊部潮红,全身血管扩张,可伴有血栓形成。晶体球形,多向鼻下方脱位,有1/3病人的晶体脱位至前房或玻璃体内,可能发生青光眼,常有近视,眼部尚可有先天性白内障、无虹膜、斜视、视网膜囊样变性、视网膜脱离等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中含有同型胱氨酸,可作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