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包公戏
元代社会吏制混乱,官场黑暗,冤假错案比比皆是。令人绝望的黑暗现实,使人民向往清官出世来为他们主持公道,于是很多清官形象便出现在杂剧作品中,其中最主要的是包公。元剧中包公戏很多,如关汉卿的《蝴蝶梦》、《鲁斋郎》,郑廷玉的《后庭花》,李行道的 《灰阑记》,另有作者不详的《陈州粜米》、《生金阁》、《智赚合同文字》、《盆儿鬼》等。在这些戏中,作者强调了包公的刚直不阿、铁面无私,寄托了人民战胜恶势力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他的智慧。在很多戏中,包公都是用智谋同恶势力周旋,最终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这同现在戏曲中的包公不同。现在的包公有三口铜铡,他可以铡亲王、铡驸马、铡判官,铡一切有罪之人,权力很大。元戏中的包公没有那么大的权力,上有皇帝,随时可能罢他的官,而且恶势力根深蒂固,凭个人力量很难动摇,所以他只有用迂回曲折的办法来同他们斗争。这些戏中的包公形象对后世戏曲的影响也很大。另外,它们当中的许多剧目如 《陈州粜米》、《蝴蝶梦》、《盆儿鬼》一直传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