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杂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成。形成于十三世纪前半叶。其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从金末至元成宗大德年间,约一百年,以大都(今北京市)为中心,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康进之、纪君祥、杨显之、高文秀、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等,其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梧桐雨》、《汉宫秋》、《李逵负荆》、《赵氏孤儿》、《陈州粜米》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很高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后期从大德年间至元末,约六十年,以杭州为中心,虽也产生了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著名作家,但神仙道化、才子佳人、因果报应戏较多,杂剧已渐趋衰微。剧本结构一般分为四折,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套曲。四套曲子均由一个演员主唱,扮演男脚叫正末,扮演女脚叫正旦。次要男女脚色有外末、冲末、外旦等。曲词采取曲牌联套体的形式。元杂剧是元代的代表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有深远影响。明中叶以后,杂剧衰落,但有些剧本的零折,如《窦娥冤》第三折,《单刀会》第三、四折,被吸收进传奇,现在仍可演出。 ☚ 元曲 楔子 ☛ 元杂剧 元杂剧元代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也称“元曲”或“北杂剧”。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它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广泛融合宋金以来的说唱艺术和音乐舞蹈发展而成。元杂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都有很高的成就。剧本体制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曲词采用曲牌联套形式,即在同一宫调范围之内,以若干曲牌组成一个完整的套曲,四折的宫调一般这样安排:第一折多用仙吕,第二折多用南吕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曲词大多抒写剧中人物内心情感和描摹场景。曲词之外,元杂剧剧本中还有宾白和科范。宾白包括定场白、对口白、带白和背白,从语言角度则可分为诗句的宾白和散句的对白。科范用以提示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表情。曲词、宾白、科范是元杂剧剧本体制中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元杂剧在四折之外,必要时可加上一至两个楔子,或在一本之首,或在折与折之间,用以交待背景或作过场之用。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杂剧前期作家有五十馀人,作剧三百三十馀本,他们主要活动于金末前后至元成宗元贞、大德前后,活动中心是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石君宝、纪君祥、康进之等,这一时期代表了元杂剧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元代中叶以后,杂剧中心逐渐南移,由北方的大都转向了南方的临安(今杭州),后期杂剧作家也有五十馀人,作品七十馀本,但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较之前期远为逊色。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等。元杂剧的舞台表演也非常兴盛,演出场所有都市勾栏、村镇庙台和在空场上聚众上演,俗称“打野呵”。演员也有隶属教坊的艺人、流动演出的“路歧人”。元杂剧表演例用一人主唱,即四套曲子由一人演唱,脚色类型也非常齐全,有正末、正旦、外末、冲末、冲旦、净、搽旦、孤、孛老、卜儿等。夏庭芝《青楼集》曾记录当时著名女艺人近一百二十人,可见其演出之盛。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其表演艺术和剧本创作都在戏曲史上有光辉的一页。 ☚ 元曲 昇平乐 ☛ 元杂剧 元杂剧金元时用北曲编写的戏曲形式之一。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因用北方流行的曲调填词,故又叫“曲”或“北曲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与金诸宫调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化北方歌曲如唱赚等演唱艺术逐渐发展定型的。元代是它的繁荣鼎盛时期,据元钟嗣成《录鬼簿》与明贾仲名《录鬼簿续编》可知,剧作家有120多人,作品五百多种; 现存作品达150多种,收集在明臧懋循编的《元曲选》与今人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著名作家与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甫的《梧桐雨》等。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在中国古典文学与戏曲表演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和地位,对后世戏曲文学创作与戏曲艺术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很多剧本被改编为传奇剧本与地方戏曲剧本。19世纪时,流传欧洲。明、清两代一些剧作家仍沿用这一种体制编写剧本,称“明清杂剧”。体制虽时有变化、发展,但仍恪守元杂剧体制。其中大部分已不适于舞台演出。元杂剧编剧体制的特点,一是以折为结构的基本单位的 一本四折。有时适应剧情与人物的需要,在剧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一楔子。折与明清时代地方戏的折有着不同含意,是以相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联缀而成的套曲,一折一个套曲。所以又称元杂剧为北曲四大套。后来,虽屡有增加,如《赵氏孤儿》为5折,《西厢记》为21折,但仍遵循一本四折的格局; 二是以音乐为中心,安排、处理戏剧情节与脚色。全剧不论折数多少,均由一个脚色主唱到底、曲词一韵到底。同一宫调的曲牌数目依剧情可多可少,每折所采用的宫调也基本固定。如楔子多用仙吕宫或正宫,由一两个曲牌组成; 第一折多用仙吕宫,第 二折多用南吕宫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宫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这种配合音乐演唱的曲词,主要用以抒发剧中人物的情感,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或描摹场景、交待事件、对答发问,具有动作性,是抒情诗和叙事诗的完美结合。曲词的句数不象散曲那样有 一定的数目,可增可减,一个曲牌也可连用、间用两次以上。从而形成了中国戏曲抒情诗与史诗手法结合的特点。三是科白的穿插应用与标出。科,即剧作家在剧本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表情与舞台效果,又叫科泛或科范。白,即说白。有人物上场时自报家门的定场白,曲词中的插白 (又叫带白),互相对答的对白,背着剧中其他人物直接向观众陈说的背白等。四是注明脚色行当及扮演的人物。元杂剧每本剧只有一个主角,除末本杂剧的正末与旦本杂剧的正旦外,还有净、副净、副末、冲末、外、贴旦、丑、孛老、卜儿、杂等。这些脚色一般只有说白。这种编剧体制要求剧作者具有舞台演出实践,掌握表演艺术规律,了解脚色行当,精通音乐唱曲,并能熟练运用。 ☚ 杂剧 南戏 ☛ 元杂剧戏曲名词。指用北曲演唱的戏曲艺术,亦名“元曲”、“北曲”、“北杂剧”。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在金院本与诸宫调基础上,广泛吸收宋以来的词曲、技艺发展而成。创作和演出,以元大都(今北京市)为中心,元中叶逐渐南移,以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为中心,元末明初走向衰亡。元杂剧的剧本,一般为4折,或另加1个“楔子”,曲词采用曲牌联套体,即每折1个宫调,4折分别有4个宫调,按演唱惯例,在同一宫调内结联不同曲牌为一套。1本基本上由1人演唱(正末或正旦),有“末本”、“旦本”之分。元杂剧的文学创作盛极一时,前期作品有337种,后期有78种,现存150种。 元杂剧 016 元杂剧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元杂剧的戏班组织,有在城市勾栏演出,属于教坊的大班子;也有在村镇庙台演出,以家庭成员为主组成的“路歧”小班子;还有在空场上演出,农民业余临时组织起来的社火。剧本体裁基本上是一本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在折与折之间,或剧本的开头,可以置入相当于过场戏的“楔子”。第一折多用仙吕,第二折多用南吕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每套曲词都要一韵到底。全戏基本上由一主角演唱,以正末演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曲词用以描摹场景、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间或用来交待事件、对答发问。宾白有人物上场自报家门的定场白,人物对答的对口白,曲词中间入的带白,背着剧中人向观众陈说的背白。科范简称科,借以提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前期作家56人,剧目337本。现存剧本的内容主要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愿望;鞭挞卖国降敌的统治阶级,歌颂爱国将领和人民群众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歌颂真挚爱情。也有宣扬宗教迷信、鼓吹封建伦理的作品。艺术成就首先是本色当行,适合舞台演出;其次是提炼口语,雅俗共赏;再次是创作过程具有群众性。据《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后期作家51人,作品78种。虽有不少好作品,水平已不如前期高。臧懋循的《元曲选》收杂剧100种,近人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收62种,基本上囊括了现存元杂剧的全部作品。 ☚ 金院本 宋元南戏 ☛ 单刀会/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西厢记/李逵负荆/张生煮海/灰阑记/赵氏孤儿/柳毅传书/虎头牌/倩女离魂/陈州粜米 ☚ 琵琶记 单刀会 ☛ 元杂剧 元杂剧yuanzaju在宋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在前代各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蒙古王朝称元以后,杂剧体制逐渐成熟兴盛起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了鼎盛时期。元代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的达200余人,见于书面记载的剧目有700多种,现存约150多种。在元代文学中,杂剧的成就最高,可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艺术。 ☚ 元代散曲 元代小说 ☛ 元杂剧 元杂剧或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脚色有正末、正旦、净等。一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脚色唱到底; 以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金末和明初杂剧作者有一百二十人左右,其优秀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李逵负荆》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明中叶以后,杂剧衰落,其优秀的遗产为传奇所继承,有些剧本的零折,如《窦娥冤》的第三折,《单刀会》的第三、四折,被吸收入传奇里。 ☚ 官本杂剧 元曲 ☛ 元杂剧 元杂剧中国早期戏曲剧种之一,亦称“元曲”。杂剧早在唐代已经开始出现,至宋时已同歌舞分离,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一些大城市中建立起勾栏、瓦舍,许多艺人在里面进行说唱表演。元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时期,促使人民去寻求能更直接地表现人民痛苦生活和反抗精神的艺术形式,而杂剧艺术恰恰适应了这一要求。元杂剧以金院本为基础,吸收了宋金以来的诸宫调,从而结合产生了新的戏曲形式。宋金的傀儡戏、皮影戏、大曲赚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也都对它产生一定影响,元杂剧以唱为主,有歌、有舞、有对白、有表演、一套唱、做、念、打的功夫完整地表现了全戏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元大都都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为杂剧的流行准备了物质环境,同时也将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注入于作品之中。知识分子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和迫害,使他们能够转而接近人民,创作出许多具有现实性和人民性的作品,如名作《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等。另外,元代的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也为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故杂剧在元初很快就发展到它的最高峰,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杂剧是由曲、宾白、科三者组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曲是歌唱; 宾白是语言; 科是动作部分。宾白又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白说曰白”。杂剧依据剧情要求,用不同的角色去扮演不同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性质的剧中人物。主角为正末和正旦。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杂剧的剧情多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今话剧的一幕。四折中间,时常还另加一个“楔子”,起到提示、补充、贯串剧情的作用,一般用于第一折前,少数用于折与折之间。元杂剧虽以一剧四折为常例,但又不限于一剧四折。它可以一剧一本,一本多于四折,也可以一剧多本,全剧由多折组成,折数的多少主要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决定。元杂剧在戏剧艺术和文学史上取得创造性的成就,并对后来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的著名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郑光祖、乔吉甫等,世称 “元剧六大家”。现存作品达一百七十种左右。 ☚ 陶真 南戏 ☛ 元杂剧 元杂剧也称“元曲”。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元杂剧”一词见王骥德《曲律》“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书,以博见其闻,终非大雅。须自国风,……金元杂剧诸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一般剧本由四折组成一剧,每折用同一宫调和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角色有末、旦、净(包括丑)、杂四类,而以末、旦二色为主。全剧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其中以正末主唱的称“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创作和演出原先以大都 (今北京) 为中心。元灭宋后,又以杭州为中心流传各地。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代表作品有《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李逵负荆》等。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对后来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明传奇吸收过一些零折,有些剧本现在还能演出,如《窦娥冤》第三折、《单刀会》第三、四折。 ☚ 区域共同传统 元谋人 ☛ 元杂剧 元杂剧元代盛行的戏剧。杂剧产生于金末元初,是一种具有浓厚地域性的北方文学样式。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构成,个别的一本五折或六折;一折为使用同一宫调的支曲所组成的一套曲子,支曲有自己的名称,押同一韵脚,按一定的规则在套曲中顺次排列;有的杂剧设有“楔子”,楔子由一只或两支小令组成,位置不定,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剧末以二句、四句或八句诗收束全剧,总括内容,称“题目正名”; 曲词大抵由正旦或正末从头唱到尾,故剧本有“旦本”、“末本”之分; 曲词之外,尚有宾白和科范,宾白即对白、独白,科范即动作表情。元代是杂剧的黄金时代,见于文献记载的杂剧作家有80余人,剧作有500余种,据臧晋叔《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所收,今存160余种(其中有少量明初作品)。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末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大德末年以前是杂剧最兴盛的时期,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纪君祥等;大德末年以后,随着杂剧创作中心由大都南移临安,杂剧开始渐趋衰微,但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人的某些作品仍有相当的成就。融合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各种表现形式而成的元杂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体现了某些进步的政治理想,结束了传统文学形式诗文统治文坛的局面,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戏剧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对后世的戏剧、小说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 四大传奇 元散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