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宏yuán hóng(字)杨公度,宋代人,政和进士,历福建提举。 元宏 元宏467—499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皇兴三年(469)被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即位,延兴、承明、太和三次改元。太和二十年(496)改姓元氏。太和二十三年卒,谥孝文皇帝。元宏著有文集三十九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录元宏诗一首、歌两句。 ☚ 宗钦 高允 ☛ 元宏即“拓跋宏”(668页)。 元宏467~499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史称北魏孝文帝。即拓跋宏。鲜卑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5岁时继父位,24岁亲政。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加强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进行全方位的汉化改革,改变鲜卑风俗、礼仪、语言、文字,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民族间的通婚,参照汉人的典章,制定北魏典章,打击守旧势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以鲜卑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元宏467~499Yuan HongXiaowen Emperor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元宏467—499北魏皇帝。471—499年在位。又称拓跋宏。鲜卑元氏(拓跋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母李夫人为中山安喜人,南郡王李惠之女。自幼由冯太后抚养。献文帝皇兴三年(469),立为皇太子。五年,受父禅即位,改号延兴。尊父为太上皇,国之大事仍奏闻于父。六年(476),父卒,尊冯太后为皇太后临朝听政。太和十年(486),始服衮冕,朝飨万国。十四年(490),太后卒,才完全独立处理政事。史称其聪敏勤学,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常亲草诏册,另有文章百余篇。在位期间,曾镇压诸地民变,数败柔然、吐谷浑,迫使契丹、库莫奚、地豆于、勿吉、龟兹等奉贡。太和四年(480)后,屡与南朝齐交兵,并亲率冀、定、瀛、相、济5州兵20万攻齐,占领沔北5郡。鼎力改革,效法南朝,改定官制、礼仪,更律令,严法制,提倡务农积谷,考核官吏。八年(484),实行百官俸给制。九年,颁均田令,改革租调力役制。十年,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亲政后,为适应在中原的统治,进一步采取汉化措施。十七年(493),决定假南征之名,行迁都洛阳之实,宣布伐齐,亲率30万大军南下。翌年,迁都洛阳。十九年,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提倡着汉服、说汉语,禁止在朝廷说鲜卑话,违者免官。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二十年(496),下诏定姓族,改帝姓拓跋为元氏,太祖以来八大著姓,皆改为汉姓,根据各宗族的官位,分别列入姓或族,并为汉人定姓族,以门等高低品人举才。自娶汉族大姓女为妃,以示提倡。诏改长尺大斗,颁行天下。铸太和五铢钱,通用于京城及诸州,规定百官俸禄,皆准绢给钱。改革中,屡遭守旧势力反对,遣兵平息穆泰等谋乱,处死皇太子元恂。其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鲜卑族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及增强各族联系。太和二十三年(499),率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行宫(今河南邓县东南)。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元宏见 拓跋宏 元宏即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鲜卑姓时他规定皇族姓元,故名元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