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人搜山图卷(2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人搜山图卷(2件) 元人搜山图卷(2件)元。佚名。绢本设色。纵53.4厘米。横533.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根据我国西南地区的民间传说,描绘二郎神率领天兵神将搜山降魔的故事。其内容情节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发展过程。关于二郎神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最早的一种可能是从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衍生出来的。“二郎神”一名始见于唐代,其原型是李冰的次子,以后又被指为隋代嘉州太守赵昱、北宋徽宗宠宦杨戬等。其传说内容也由变牛斗江神转化为入水斩蛟龙,再补入搜山降魔怪。元时还出现过反映二郎神搜山内容的武打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讲述二郎神与哪吒比武,带醉射破了驱邪院主的锁魔镜,放走了被镇锁住的金睛百眼鬼和九首牛魔王,因此引出了二郎神与哪吒赶到黑风洞,搜山追回二洞妖魔的一段故事。而此图在内容、形式上又与前者有所不同,它并不停留在武将间的战斗场面,而着意描绘了二郎神手下的兵将对山精草怪大规模剿捕虐杀的情景。对比其他稿本的搜山图卷可知,此图为一残卷,是全图的后半部分。画面从左向右展开,山野峦冈之上,怪石嶙峋,古木苍苍,狂风疾吹,枯叶漫天飞扬,一副萧杀之气。树下两条巨蟒被一个赤发鬼卒逼得无路可逃,张开大口,返身迎敌。旁边另一个鬼卒挥剑紧追一只怀抱女妖张惶逃窜的猪怪,画面上方,一神从树上揪下一个猿精,挥棒欲打。他们身后,几名神将或架鹰,或纵犬,或挥刀放箭,正在追杀一群妖兽。落在最后面的一个女妖已被一只巨大的苍鹰扑倒,鹰爪深入发际,女妖额头鲜血涔涔,面目美艳而神色凄婉,痛不可支。前面,熊、虎、蛇、蜴、狐、兔诸怪正急忙忙逃向一处山岩。兽群中,四个女妖在突然而来的打击之下,惊慌失措,一时来不及现还原形,衩裙裹步,力不从心。虎妖在惶急中张开两爪,拖着她们奔跑,但仍有两个女妖中箭倒地,一妖裙下还露出一双猿脚。而那些身轻足健的妖兽,命运同样可悲。在它们前面的山洞中突然冒出四个早已埋伏在那里的神将。跑在头里的山羊被槊刺中前胸,惨叫一声,倒地身亡。其他野兽一时间惊住了,不知如何是好。山岩的另一端,鬼卒们正在放火烧洞,一鬼架柴,一鬼扇火,其他鬼卒则把住各个洞口准备捕杀。火舌直贯洞中,一只红衣小猿被热流逼到洞口,准备冒死出逃。一群鬼卒带着他们的俘虏从山坳中走出,有的扛鹿,有的缚猿,有的驱赶女妖,有的拖曳树精。前面一个蛇身女妖抱树回顾,面色惶惧。画面至此终止,但故事似乎并未最后完结。此图人物均以细笔描绘,重彩着色。主要采用铁线描及游丝描。铁线作衣纹,刚劲有力,游丝勾手脸,形神兼妙。山石树木挺拔峻峭、奔放豪纵,有马远、夏圭之遗风。构思新奇,笔法严密,叹为神工。卷后有“苏汉臣制”四字伪款,《西清札记》著录。《搜山图》一类的绘画作品流行于两宋、元、明初。画史记载画家高益曾作《鬼神搜山图》,并因此得到宋神宗的赏识而任为图画院待诏。高益可能是《搜神图》的始发端绪者。今传《搜山图》有好几种稿本,有宋人白描纸本,亦有后人的绢本设色长卷。其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这本元初创作的设色长卷。而内容最为完整的则是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摹本《搜山图卷》。滇博此卷为绢本设色。纵44.3厘米,横606厘米。无款识、收藏印及题跋。全图以二郎神为中心,描绘天兵神将的捕猎妖兽场面,二郎神美髯凤目,头戴缨盔,身着铠甲,体魄魁伟,手持宝剑,坐在由三个鬼卒组成座墩之上,颔首倾听一位神将报告战果。主神周围聚立着众多的兵将,大多面相凶恶诡异,或青面獠牙,或赤发尖喙,他们有的擎刀,有的托印,有的抱剑铗,有的捧书册。有的举青镜,有的掌旗帜,森然林立,各司其职,人形神将仅一两位。图左五个鬼卒在一位神将的指挥下正从山洞里向外拖拽一条巨蟒,蟒的前半身仍在洞中苦苦撑拒。忽然“叭”的一声,蟒身断为两截,两个兵卒由于用力过猛,猝不及防,一个仰面翻倒,一个倒栽于地。另有六个神卒拖着狗,扛着猪,绳缚牛颈,手扳鹿角,强拽着这些妖兽来见主神。二郎神的脚前锁着一头黑熊。可怜巴巴地等待发落,而它后面的一只猛虎,虽然被两个神将牢牢按住,但仍然翘尾咆哮,挣扎不已。另一条被木杈叉住的细蛇,尾部已被神兵拉直,迎头又受到神火的灼烤,也依旧奋然反噬,毫无惧色。它们身后的两个女妖被神兵驱赶着,怀中各抱一个小猴,疲惫恐慌,则又是一种心境。画卷的后部与故宫藏本内容基本相同。两图可能出于同一幅宋本旧稿。在整幅《搜山图》中天兵神将多为恶鬼之形,状貌凶陋,手段残忍,无法使人对他们产生好感。而妖兽们造型准确,表情悲凄,那种身处危难,惊惧畏怖之余犹然长幼扶护、生死相依的情状震憾人心,更能引发出读画者对它们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因此《搜山图》还另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思想内容而待进一步探讨。 ☚ 元人揭钵图卷 坚白子草虫图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