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元丰官制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元丰官制改革

宋初官制,沿唐末、五代旧制,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略加增损,形成了“官、职、差遣分离”的框架。其后“累朝因仍,无所改革,百有余年,官浸失实。”(《宋会要·职官》1之74)。仁宗庆历间,范仲淹《上十事疏》,其中五条涉及官制改革,未能成功。宋神宗执政,始行“董正治官”。随着熙丰变法运动的开展,局部的官制进行了改革,“然名未正也”。熙宁末,始命馆阁校订《唐六典》。元丰三年,把经过校订的《唐六典》印本颁赐给群臣,“遂下诏命官置局,以议制作”;六月在中书设详定官制局(《玉海》卷119《元丰新定官制》)。元丰官制改革正式开始。八月,降诏中书,阐明改革官制的宗旨与方针,即鉴于立国百年以来,“官制尚愧前闻”,提出“推本制作之源”,则按《唐六典》模式,结合现行官制,“参稽损益,趋时之宜”的方针,要“使台省寺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同上书卷)。经过二年的准备,完成了《元丰官制格目》的制订。元丰五年(1082)五月一日,正式颁行新官制(《宋会要·职官》56之8、《长编》卷325,元丰五年四月甲戌诏)。元丰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❶正官名。依《唐六典》,复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之制,凡领空名的职事官一律罢去,仍典职事(《通考·职官》1《官制总序》、《潜研堂文集》卷28《跋宋史》)。
❷罢文、武散官阶及吏人带文武散阶、检校官、宪衔。检校官除保留三师、三公外,其余一律罢去(《云麓漫钞》卷3、《宋会要·职官》56之3)。
❸定新官品。北宋前期,官品基本上采用唐官品制,一至三品分正、从,四品至九品正、从各分上、下,共三十阶。元丰新制,官品自一品至九品均分正从,“总为品十有八”(《宋会要·职官》8之4《吏部》)。
❹以阶易官,定《元丰寄禄格》。宋初虽有文、武散官阶,意义不大,实际上以正官(本官)构成文、武臣迁转官阶体系。元丰新制,文臣本官阶废罢,以阶易官,确定文臣寄禄官新格,自开府仪同三司至承务郎共二十五阶,此所谓“寓禄有阶”(同前书卷)。《元丰寄禄格》,决定文臣俸禄请受,亦为元丰改制影响最大的一项改革内容。
❺制定三省、枢密院、六部、御史台、秘书省、九寺、五监条例,总称《官制格目》,“大纲大纪,无不具备”,实为模仿《唐六典》的一部宋代行政法典。不过,武官、地方官、仓库百司“未暇厘正”(《宋会要·职官》1之75、56之31)。
❻制定《元丰禄令》。北宋前期,文武官员基本俸禄——料钱及衣赐,按本官阶而定;元丰新制,文臣即以寄禄官为准,新订《禄令》,职事官有职钱,每官分“行”、“守”、“试”三等,以寄禄官高下为准(《宋史·职官志》11《奉禄》)。
❼定内、外官任职一律以“三年”为一任(《宋会要·职官》56之24)。
❽章服。旧制三品以上服紫,四、五品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元丰新制易为四品以上服紫,五品、六品服绯,七品至九品服绿(《宋史·舆服志》5《诸臣服》)。
❾补荫之制。改满一岁荫子弟者,为三岁一荫;三岁一荫者,改为六岁一荫(《诸臣奏议》卷69毕仲游《上哲宗论官制之失、荫补之滥》)。宋神宗主持的元丰官制改革,成败得失俱存。从成功方面看,循名责实,结束了唐末乱政以来的、以差遣任使代替职事官的紊乱局面,六部之制一直沿用至明、清,废除了宪衔、文武散阶及部分检校官等冗官冗衔;然而,自改官制以后,行政效率下降,冗官之源未塞。从总体上说,元丰官制改革太拘泥于《唐六典》旧制,未能顺应时势,是一次不成功的官制改革。朱熹指出:神宗喜《唐六典》,“一一依此定官制,神宗欲富强,其后因此皆迂曲缓弱了”(《朱子语类》卷128《法制》、参《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一期龚延明《北宋元丰官制改革论》)。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