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保健
儿童期保健指3岁以后(学前期)至青春期前儿童的保健。儿童生长在3岁后保持稳定而缓慢的速度,到青春期才开始逐渐加快。学前期到学龄期儿童器质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较幼儿少,但入学以后常遇到因学习竞争及学校生活所带来的问题。学前期儿童保健内容基本同幼儿期,本条主要介绍学龄期儿童的保健。
在校儿童保健由地段保健医师、卫生教师或学校医务室(保健科)医师、学校教育行政人员及有关医疗单位配合进行,并随时与家庭联系。弱视、龋齿等常见病筛查及心理发育筛测和预防接种,在学校中进行较为方便。至少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和视、听力筛查等。心理发育筛测可早期发现特殊学习不能(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阅读困难等,并有助于对所谓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又称活动过多症、注意力不足症、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鉴别,从而避免由于莫须有的医学诊断而产生焦虑、挫折和丧失自信的心理。从儿童日常待人态度、与同学及教师的关系和学业成绩也可部分地看出心理发育水平。为避免因学习负担过重造成体质下降和情绪问题,学校医师和卫生教师应过问教学安排。并应关心生理卫生课和生物课的教学情况。
营养对年长儿童虽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对小学生的早餐不能忽视,应使早餐供给的能量最少占全日量的1/4,或补给早点。
从小学起预防近视是保健的重要内容。适宜的教室照明及课桌椅高度,教材印刷质量和文具规格均与预防近视有关。儿童阅读或书写时眼与书本(或纸)应保持距离33cm,禁止卧位看书。眼保健操是目前我国较广泛采用的保护视力方法。
儿童期易发生自行车、跌伤、溺水、灼伤等事故,学校内、外均应重视预防,以积极预防为主,如教会儿童熟练骑车技术和游泳,改善学校运动场地及设施。对小学低年儿童应进行交通规则教育。
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不仅能增强体质,且能培养儿童合群及遵守纪律等美德和发扬竞争精神,促进智能发育。
儿童期应进行适合年龄的社会主义品德、法制教育和卫生宣传。青春前期应开始进行适当而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性发育及性卫生的教育,以免由于生理现象而产生心理紊乱。
在学儿童的保健尚包括学校环境卫生。学校环境卫生可分建筑和设备二方面。
❶建筑方面: 学校尤其是小学的地点应利于儿童就近入学,但宜离开喧闹街道及空气、水源污染区。学校占地总面积(包括运动场地)小学可按每人15~20m2(中学20~25m2)计算,教室约每人1m2,长宽之比为3:2。第一排课桌前沿至黑板距离不应少于2m。教室的方位,单侧采光者应使光线从左侧进入,采光系数1:4到1:6。应有充分的灯光照明,一个50名学生的教室至少应有40W的日光灯6只,用相应亮度的灯泡则更好。教室应通风良好,避免二氧化碳及水分的积聚;应保持合适的室温。
❷设备方面: 课桌椅高度应适合学生身高、坐高及臂长等条件,以保证血液循环及呼吸的正常功能,保持眼与桌面的适当距离和避免肌肉疲劳。因各年龄儿童身高均数的标准差常在5cm以上,故课桌椅常以每10cm为一个规格。每个教室备有大小二种规格的桌椅,即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体格条件。
教材应印刷清楚,小学班级愈低所用课本的字体应愈大。一年级不小于9mm见方。抄写本的格子不应用红色,格子大小应符合儿童的发育水平。有调查表明,5岁儿童写字高度常达1.5~2.5cm,7岁者能写0.4~0.6cm大小的字。铅笔应软硬适宜,利于笔划清晰易认。蜡笔不应含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