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养
一个人从出生到学龄前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时,给予足够的、合理的锻炼,可促进脑的发育。心理的发育受神经系统制约,与客观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极密切的关系。感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想象、情感、语言,在婴幼儿时期都在逐步发展,这就是他们所具备的接受早期教育的心理和其他条件。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要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康的接班人,家庭、学校、社会应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即使儿童患病住院时,教养工作也应贯串在医疗,护理工作之中,这是每个儿童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要从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起(参见“婴幼儿护理”)。要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1岁以后的幼儿独立性开始有所表现,如在喂饭时抢匙子,2岁后常说“我自己”,“我会”,3、4岁时逐渐有主意,不再满足按成人的指导行动。要求独立的愿望是儿童正常成长的标志,成人应积极赞许,鼓励和引导,不能包办代替,以致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养成依赖性和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劳动使儿童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快乐。
品德教育要从小开始,愈早愈好。进行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把幼儿对美好品德的概念变为幼儿的自觉行动。幼儿的思想有极大的感受性和可塑性,他们善于模仿,有一定接受能力,从小形成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幼儿品德是在家庭、托儿所、幼儿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和熏陶下逐步形成的。家庭是一个人的品德形成的奠基地。1岁以后,幼儿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就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此时,成人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如把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玩,分糖果时先给长辈等,使幼儿养成礼让和尊敬长辈的道德习惯。2岁左右,幼儿已能分辨男女老少,应教导他们恰如其分地称呼。并应教会他一定的礼貌用语。
要把幼儿放在集体之中,成人既应关怀,又应提出要求,避免把儿童养成“自我中心”,“唯我独尊”。要培养他们对周围人有正确的态度,使他们在集体中学会克制自己,如和小朋友互助友爱,不打架不骂人,不欺侮弱小,尊重和关心体贴别人,如不经允许,不拿取别人的玩具或随便翻抽屉。成人工作时,不吵闹打扰等。教育儿童讲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爱护公物,如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不随意攀折和践踏树木花草,不随意在墙上涂抹,遵守交通规则等。
教养的原则:
❶成人应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成人的言行举动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严以律己,做儿童言行的榜样。
❷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成人对儿童教育时,要求、方法、态度要一致,且须持之以恒,要有耐心。养成某一习惯时,必须依靠不断重复,才能使儿童加深记忆。如成人各持己见,则使小儿无所适从,反易促使儿童利用成人间的矛盾掩盖缺点与错误,甚至抵消教育作用,并且降低成人的威信。
❸坚持正面引导,对儿童的合理要求、言行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要求、言行要坚持原则,讲明道理,耐心说服。成人态度要亲切、创造使儿童易于接受教育的气氛。对儿童的缺点和错误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可责打、惩罚、威胁,以免使他们产生畏惧、孤僻、固执和自卑。对儿童的进步和努力应及时表扬,即或进步缓慢,努力不够也要以表扬先进为启发诱导,这样,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