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儒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儒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的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它高居“显学”的首席,其思想在后世成为主宰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在海外,“儒学”几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在古代是一般学者的通称。《说文解字》上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同时,儒也指称那些设教传授知识的学者。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公开教学的大教育家,他把古代为贵族所专有的礼仪和其他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在他的学生中,又有一部分人相继设教讲学,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人即称之为“儒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整理了诗书礼乐一类的古代文化资料,成为两千多年人们必读的经典。儒家成为一个学派,则始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儒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士大夫阶层所处的这种统治者附庸的社会地位,影响和决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轻视经济,疏于对宇宙自然的探索。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在春秋末世到天下归秦,孔、孟、荀是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经汉初统治者的提倡,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得到广泛的传播。董仲舒借助道家哲学,又以阴阳五行思想融入儒学,通过注解儒家经典来阐述他“三纲五常”那一套理论,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而董仲舒就成了自汉武帝以后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影响最大的一代儒宗。继先秦儒学、两汉经学之后,儒学演变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形态是宋明理学。它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理学的出现,确立了儒学发展的最终形态。 儒家rújiā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个思想流派。 法家←→儒家Fǎ jiā ← → Rú jiā法家:先秦时期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代表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流派。 有知识的人 有知识的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文化人 知识分子 另见:知识 见识 智谋 才智 丰富 聪明 ☚ 有知识的人 智力好的人 ☛ 派别 派别派(派系) 宗 山头(削平~) 门户 另见:组织3 团体 结合 ☚ 派别 自成一家 ☛ 儒家春秋战国时期以孔丘为创始人的一个学派,也是“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的一个最大学派。古代所谓“儒”,是指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懂得“周礼”,以相礼为业的人,孔丘早年从事这一职业,因而他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儒家创立后,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家和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学术界一般谈及儒家,如果不加限定的话,仅指先秦儒家、儒家主要代表人物除了创始人孔丘外,还有战国中期的孟轲,战国末期的荀况。孟、荀都对孔丘的思想作了重大发展,但孟轲仍沿袭孔丘的思想体系,秦汉以后,人们视孟轲为孔丘的正统继承者,往往孔孟并提、荀况对孔丘思想发展有部分质变,荀况实际是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从法律思想看,儒家思想主要涉及三个大的方面:(1)主张“为国以礼”的“礼治”。儒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儒家要求各级贵族以礼让治国,互相克制,停止争夺,以维护等级制的礼作为指导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则;(2)主张“为政以德”的“德治”,儒家在统治方法上,“仁政”,反对暴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法律与道德相对来说,儒家重视道德感化作用,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3)主张“为政在人”的“人治”。“人治”是从“礼治”“德治”派生出来的。礼治要求维护宗法等级制,而西周以来的宗法世袭制,使各级贵族在自己封地内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立法、司法世袭特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德治”,又要求有以身作则,能够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的统治者,因而也必然重视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因此,在“人”与“法”的关系上,儒家特别强调“人”的作用,始终力主“人治”,儒家这些主要法律观点,经过改造,基本上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 儒家 128 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在古代伦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有: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和 《乐》; 五经,《诗》、《书》、《易》、《礼》和《春秋》; 七经、五经外加《论语》和 《孝经》; 九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易》、《书》、《诗》; 十二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和《尔雅》,十三经、《孟子》连同上述十二经。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是“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儒家由孔子奠基,经孟子和荀子发展形成以“仁”为核心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包括礼、义、孝、悌、忠、恕、智、勇、信、诚等伦理规范和德目。政治上主张德治、仁政和王道。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忠孝等道德伦理教育和自我修身养性,强调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荀子两派。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伦理文化主流。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说,为适应当时需要有所不同,有汉儒、宋儒、明儒、清儒的称谓,其中,以宋明道学影响为大。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 ☚ 诸子百家 墨家 ☛ 儒家 191 儒家见14128条。 ☚ 学说与流派 墨家 ☛ 儒家 儒家rujia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为孔子。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年讲学,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为儒家。春秋末年,儒家与墨家同为显学,战国时期为“十家九流”之首。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较著名者为孟子、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学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两汉时期,有以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和古文经之学;魏晋时,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宋明,有兼取佛、道两说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和宋学,中叶以后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儒家学派宗师孔子,视孔子言行如最高准则;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为行为准则;强调道德修养,注重心性改造,追求君子、圣人的理想人格;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忠、孝、顺、悌的伦常关系。儒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二千余年之久,其创始人孔子被尊为“圣人”、“王”,发挥着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的作用。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儒家思想逐渐丧失其正统思想的地位,并成为人们思想的束缚。同时,儒家学派在漫长的历史中,探讨人生、道德、社会等哲学问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从事古代典籍的整理注释,代代相续地兴办教育,等等,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过光辉的贡献,为历史上任何一家一派所无可比拟。 ☚ 道家 墨家 ☛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忠恕”、“中庸”。提倡德治、王道、仁政,重视伦理教化和自我修养。战国时儒分为八,孟、荀两派较重要。汉武帝独尊儒术,遂成为封建社会官方之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历代演变颇频。两汉有古今文经学及谶纬学;魏晋有以道释儒的玄学;隋唐有排斥释道的道统之说;宋明有吸取佛道的理学;清有宋学与汉学之争。“五四”后日衰。现代有人借鉴西方文化及佛学,求其复兴而成现代新儒学,但仅属学术潜流。儒学统治中国逾两千年,既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固与发展,也保存、创造了传统文化。 儒家中国古代尊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孔子向往西周政治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张,要求人们谨守名分等级制度;重视教化的作用,主张实行德政,反对单纯依靠暴力进行统治;提倡“孝悌”、“忠恕”、“亲其亲、尊其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孟、荀两派影响最大。孟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学说,把自己的思想学说假托为尧舜禹先王之道,主张“法先王”;赞成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提倡实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重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提出“民贵君轻”的见解,号召统治者“制民之产”,以“得民心”。荀子吸取法家思想学说,改造儒家,其思想核心是以礼治国。但他说的礼已是具有刑罚性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制度。儒家虽在先秦已有很大影响,和墨家并称“显学”,但直至西汉中期,并未高出其他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遂定于一尊,后世各朝代的封建统治者融合儒、法、道、佛诸家,逐步形成维护封建专制的完整的意识形态。西汉董仲舒、唐韩愈、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及明王守仁等,不断充实和发展儒家思想。五四运动后,随封建制度的没落,逐渐丧失其统治地位。它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曾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统治人民的工具,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儒家 儒家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学术思想流派。以孔子为宗师。儒生原是奴隶社会贵族中的低级阶层,以通晓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出现在贵族交际酬酢及冠、婚、丧、祭等礼仪场合,是自谋生路的知识分子。孔子以后,才形成儒家学派。崇尚“礼乐”、“仁义”、“忠恕”和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重视人格修养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把知识分子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提倡“德治”。但致力于维护传统的宗法式家庭血缘纽带和政治体制,排斥人的个性。春秋战国时为诸子百家中之一派,与墨、道、法、名,兵、农、阴阳诸家并行。其自身内部又分为八派,占重要地位的有子思、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其学说与阴阳家,法家、道家等相互渗透,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各个时代,儒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在两汉时的今、古文经学;魏晋时融合道家的玄学;唐代与佛、道鼎足而立的儒学和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 宋明时融合佛、道的“道学” (又称“理学”) 中的程朱、陆王两派; 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今古文经学; 五四运动以后 “援西学入儒”的“现代新儒家”学派等。其人文精神维系了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历久不衰。儒家学派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但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学思想在后期封建社会暴露了越来越多的弊病。 ☚ 艾思奇 墨家 ☛ 儒家以孔子思想学说为核心,由崇奉孔子学说而形成的重要学派。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核心是“仁”而宗周礼。同时孔子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大倡私人讲学之风,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实行“有教无类”,使许多平民子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他通过教育把自己的学说传授给学生,再通过其学生的广为传播,逐渐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参见“孔子”)。 儒家 儒家中国历史上绵延最久、影响最大的学派。春秋末期孔子创立。《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其学以“仁”与“礼”为核心,推行“忠恕之道”,倡导“孝悌”之行,以“中庸”为基本的原则与方法,政治上提倡“德治”,行“仁政”,讲“王道”;重视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注意教育与学习。先秦时期,为显学之首要,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乃居于独尊之地位。唐修经书,宋倡理学,均以儒家学说为治国安邦的理论依据。其主要代表人物,先秦有孔、孟、荀,西汉董仲舒,东汉郑玄,宋明有二程、朱熹、王阳明,清代则有朴学大师们。作为儒家主要典籍之《六经》,亦经历代《传》《注》,如滚雪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主体;研究、注疏儒家经典的“经学”亦贯串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参见“经学”。)儒家,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儒学 儒家八派 ☛ 儒家ru jiaConfucian school,Confucianism,Confucianist,preQin school of thought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who advocated the rule of rites and traditional ethics 儒家Confucian school;Confucianists 儒家古代九流之一。秦汉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自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学派,信奉孔孟学说。其成员称为儒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