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僰人养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僰人养猴 僰人养猴明代寓言。刘基著。《诚意伯文集》:焚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从宾凝伫,左右皆蹈节。巴童饴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螘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猴哉?” ☚ 截冠雄鸡志 愿换手指 ☛ 《僰人养猴》僰人养猴①,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②,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眝③,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④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⑤,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 注释①僰(bo)——中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②巴童——善于歌舞的巴地的童子。③凝眝(zhu)——凝视。眝,张目。④佁(yi)然——在此指神态自然的样子。⑤褫(chi)——剥去衣服。 赏析据驯兽的行家讲,驯兽主要有“强制法”和“诱导法”。僰人给自己养的猴子“衣之衣而教之舞”,并使它们的举手抬足,回环旋转,都符合音乐的旋律、节拍,无疑是用后一种方法获得了成功。我们不能不给僰人冠之以“驯兽专家”的美誉了。 鲍照在《舞鹤赋》中云:“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可见巴童是善于歌舞的巴地小朋友。人乃万物之灵,看到沐猴而冠,又舞之蹈之,巴童“耻己之不如”,不足为怪。不过,以为巴童“思所以败之”,是出于嫉火中烧,蓄意去搞破坏,作者所讽刺者,正是这种心怀嫉妒的小人,那则是远离了刘基的初衷。作者所要赞赏的是,巴童戏猴能出奇制胜,全在于他战略战术的得当。巴童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经过训练的猴子,表面上能达到闻乐而舞的水平,但其贪婪的实质未变,经不起食物的诱惑。在洞察其心,识其贪婪的本性后,巴童瞄准机会,坦然登场。当酒席摆上,“众宾凝眝”,观看猴子,“左右皆蹈节”时,巴童挥起衣袖,将茅栗掷地。这是先投诱饵,使之上套,果然众猴本性毕现,脱掉衣服,争抢茅栗,直闹得壶倒桌翻。“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我们看到这里,能不在哑然失笑以后,陷入深思吗?贪婪者易折,无欲则刚啊。 刘基以为:“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这是短文所寓托的又一含意,他是借以讽刺元朝统治者率领的那支不听指挥的军队,一群物欲横流的乌合之众,见到财物便大肆掠抢,有什么战斗力?遥想当年,刘基辅助朱元璋与元军逐鹿中原,元朝的军队,在他眼里,无异于僰人养的一群猴子。 僰人养猴 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②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眝,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⑤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公孙无人》 【注释】 ①僰(bo):古代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巴:古代国名,在四川东部。③佁(yi)然:痴呆貌。④褫(chi)剥夺。⑤蠢然:骚动状。 【意译】 有位僰族人驯养了一群猴子。他给猴子穿上衣服并教它们跳舞,猴子能够有规律地旋转弯曲,应着音律和节拍。巴童看了生起妒心,羞愧自己不如猴子。于是想出让猴子现丑的办法,在袖中藏着茅栗去观看猴子表演。一次酒宴上,猴子出场,众宾客凝神观看,左右两排猴子都踏着节拍舞蹈。巴童若无其事地由袖中抛出茅栗,满地皆是,众猴见之纷纷剥去衣服上前争抢,酒壶被打翻桌子被推倒,僰人大声呵斥但制止不住,十分丧气。郁离子说:“现在那些不受制约的军队,像群蚂蚁似的蠢蠢欲动,看见财物就竞相争夺,这与猴子有什么不同呢?” 【解说】 刘伯温是以猴喻“师”。看起来僰人所养的猴子训练有素,服从指挥,但见它们“规旋矩折,应律合节”,这叫玩“猴把戏”, 且不要说那位四川少年观而妒之,即令成人恐怕也要为之叹服。僰人养猴能驯到这种功夫确是有些真本领。可惜猴子不能保持自己完美的形象,它们还不能称之为“铁军”,最终败在四川少年手中。在“巴童”的茅栗——“利益”面前, 群猴经不住诱惑,溃不成军,可谓被糖衣炮弹打中。人性与猴性相通,群猴的争食犹如军队的掠夺,而掠夺成性的军队则像寓言中的猴子那样不战而败。其实,人们如果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即使力量再强大, 不管是军队,还是其它什么团体或个人,最终还是要败在“巴童”这样的狡猾者的手里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女色、权势而身陷囹圄。 【相关名言】 士不以利移, 不为患改。 ——刘向 自古乱亡之国, 必先坏其法制, 而后乱从之。 ——欧阳修 僰人养猴 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②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眝,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不能禁,大沮。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⑤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公孙无人》 【注释】 ①僰(bo):古代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巴:古代国名,在四川东部。③佁(yi)然:痴呆貌。④褫(chi)剥夺。⑤蠢然:骚动状。 【意译】 有位僰族人驯养了一群猴子。他给猴子穿上衣服并教它们跳舞,猴子能够有规律地旋转弯曲,应着音律和节拍。巴童看了生起妒心,羞愧自己不如猴子。于是想出让猴子现丑的办法,在袖中藏着茅栗去观看猴子表演。一次酒宴上,猴子出场,众宾客凝神观看,左右两排猴子都踏着节拍舞蹈。巴童若无其事地由袖中抛出茅栗,满地皆是,众猴见之纷纷剥去衣服上前争抢,酒壶被打翻桌子被推倒,僰人大声呵斥但制止不住,十分丧气。郁离子说:“现在那些不受制约的军队,像群蚂蚁似的蠢蠢欲动,看见财物就竞相争夺,这与猴子有什么不同呢?” 【解说】 刘伯温是以猴喻“师”。看起来僰人所养的猴子训练有素,服从指挥,但见它们“规旋矩折,应律合节”,这叫玩“猴把戏”, 且不要说那位四川少年观而妒之,即令成人恐怕也要为之叹服。僰人养猴能驯到这种功夫确是有些真本领。可惜猴子不能保持自己完美的形象,它们还不能称之为“铁军”,最终败在四川少年手中。在“巴童”的茅栗——“利益”面前, 群猴经不住诱惑,溃不成军,可谓被糖衣炮弹打中。人性与猴性相通,群猴的争食犹如军队的掠夺,而掠夺成性的军队则像寓言中的猴子那样不战而败。其实,人们如果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即使力量再强大, 不管是军队,还是其它什么团体或个人,最终还是要败在“巴童”这样的狡猾者的手里的。君不见,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女色、权势而身陷囹圄。 【相关名言】 士不以利移, 不为患改。 ——刘向 自古乱亡之国, 必先坏其法制, 而后乱从之。 ——欧阳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