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僧伽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僧服 > 僧伽梨 僧伽梨 sēngjiālí 亦作“僧迦梨”、“僧伽胝”、“僧迦胝”、“僧伽黎”。梵語音譯。僧服大衣,即外著之袈裟,僧徒“三衣”之一。《長阿含經·游行經中》:“爾時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脇,如師子王累足而卧。”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宋雲惠生使西域》:“初,如來在鳥場國行化,龍王瞋怒,興大風雨,佛僧迦梨表裏通濕。”《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復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黎衣傳付於汝。”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如來以僧伽胝方疊布下。”自注:“舊曰僧伽梨,訛。”《翻譯名義集·沙門服相》:“義淨云:僧迦胝,唐言重複衣。”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録》卷一:“胝,丁尼反,袈裟名也。舊譯云僧伽梨,此云複衣。從九條以上至二十五條,皆名僧伽胝。”清·魏源《聖武記》卷五:“剌麻即僧,應僧衣僧冠。其袈裟紅色,本佛舊制,所謂僧伽黎也。”參見本類“三衣”。 僧伽梨 126.僧伽梨(p257.2)首项书证引作: 《五灯会元·十·七佛·释迦牟尼》: “复告迦叶,吾将金镂僧伽梨衣,传付于汝。” ☚ 夥计 儁逸 ☛ 僧伽梨sēngjiālí也作“僧迦梨”“僧伽棃”。僧佛大衣名,梵语Sanghāti的译音,又名支伐罗。意译为大衣、复衣、重衣、杂碎衣、高胜衣。为佛教徒所穿“三衣”的一种。用于集会、进入王宫和出入城镇聚落时,穿在最外面,是正装衣,即僧人的礼服。凡说法、见尊长,或奉召入王宫、上街托钵乞讨布施时必须穿着,故又称“祖衣”;因穿着时别具威仪,又称作“庄严衣”。它由九条到二十五条布缝成,分为三品九种:下品三种分别为九条、十一条、十三条,每条皆两长一短;中品三种分别为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皆三长一短;上品三种分别为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大衣的隔数,从九条衣的二十七隔到二十五条衣的一百二十七隔不等。条数、隔数越多,着衣者的身份越高贵。僧伽黎又称“九条衣”或“九条袈裟”。《长阿含经·游行经中》:“尔时世尊自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王累足而卧。”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周祖谟校释:“僧迦梨者,沙门之法服,即复衣也。由肩至膝束于腰间。”《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迦棃衣,传付于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