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规划
统筹环境、社会与人三大要素,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历史沿革、居民人文背景及区域地理特点和城市形象定位,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生态等诸角度出发进行的综合整体规划。目标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宜人居住区。
健康城市规划内容主要包括:
❶建立多用途、宜于步行的生态住区。一般包括多个15—20万人口规模的组团,各组团之间用大片的河流或绿带分隔开来,并以快速干道或交通走廊相联系,使居民生活在安全愉悦、宜于步行的住区环境之中。
❷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建设由自然开敞空间为主构成的、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关系、促进城市与自然共生的调控系统,在大区域环境基础上,由主廊道、次廓道和嵌块三部分构成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骨架,达到保护自然演进及城市生态线,创造良好的住区环境的目的。
❸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优先取得制度。通过优先提供社会基础设施用地和居民休闲娱乐设施用地,优先考虑实行废水回收以及材料循环利用的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通过土地限制取得制度促进有污染企业集中布局。
❹建立清洁、安静的交通系统。在住宅区采用优先布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取消部分机动车道及其出入口的政策,在市中心或轻轨交通线附近建立将就业、购物、社交、通勤及居住等功能集中的 “城市村”,把政府办公楼、博物馆、影剧院安排在市中心的公交节点附近,还有发展公共交通、强化交通需求管理(TDM) 和交通系统管理 (TSM)、研制汽车电力驱动和尾气净化技术等,都是建立清洁和安静的交通系统的有效途径。
❺制定 “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政策。着重研究人口密度、人均居住用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制订可持续发展的居住标准,解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改进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方法,使其不但满足当前的居住生活需求。
❻建立城市环境保护战略。一要尽量少破坏自然的地形地貌,尽可能多地保留现有的山体水系,并努力恢复城市整体环境的健康性; 二要完善规划项目的环境承受能力检验程序,减少有毒气体和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三要投入更多资金,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让城市充满绿,此外,还要完善住区的排水系统,加强污水处理和水质管理设施以及环卫设施建设,通过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提高垃圾的综合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❼建立城市防灾系统。加强灾害评价与管理,运用3S技术汇集灾害数据,建立灾害监测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整体安全性。
❽建立公众参与规划机制。走倡导性规划之路,提倡、鼓励、支持与发动全体公众参与规划的全过程,帮助公众掌握健康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知识与技术,并在规划中充分反映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