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节jiǎ jié❶虚伪的节操。《逸周书·官人》:“虽有~~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❷持节。《汉书·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分行天下。” ❸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故~~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假节 假节节,符节。皇帝委任大臣巡视一方,或权宜处理国政,均需持节。一则代表皇帝是为钦差,二则,是为信物,以防假冒。假节者,即为临时代表皇帝处理国政,或临时处理某一件事,非正式之意。《汉书·平帝纪》:“遣太仆王恽等8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九月,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 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皆封侯。傕、汜、稠管朝政,济出屯弘农。” ☚ 假道 监国 ☛ 假节jiǎ jié 大臣出使或出巡时所持的节杖、凭证、信物。汉朝使臣持节出巡或出使毕则收回其"节",称"假节",意即临时持节。到三国,魏、蜀、吴皆置,无论在内秉政还是在外掌军,均得"假节",而且是长期性的,非临时性的,成为象征地位高低的政治待遇。晋朝地方军事长官都督、监军、督军三级,各又分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等。都督之使持节者,可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持节者只可杀无官职的人,假节者只能杀战时犯军令的。南北朝沿袭此制。 假节授以符节;持节,也指对地方军政官员所加的一种头衔,表示授以更大的权力。 假节两晋南北朝将帅出征或为方面重任时所加之称号。有权杀戮违反军令者。 假节君主授予臣下权力的方式之一。即“持节”,见该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