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商城遗址商代早期重要都邑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尸乡沟。城垣大体为长方形,残存三面城墙,南墙被洛水冲毁。东西1200米,南北1700来。1983年发现,后经发掘。城内偏南有长宽各200米的宫城,内见大型建筑基址;还有数条纵横交错的大道。外城墙发现7座城门。时代早于二里冈文化。对于认识早商文化和探索夏文化有重要意义。 偃师商城遗址商代前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500米的塔庄村一带。198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勘探时发现。其年代为二里岗期下层到二里岗期上层时期。城址保存完整,为研究商代城市的布局、结构及探讨商汤都亳的所在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和宫城3重城垣。大城城垣略作长方形,东城墙南段内收。其中西墙长1710米,北墙长1240米,东墙长1640米,南墙长740米,城垣周长近5500米。城址总面积200余万平方米。环绕于城垣外侧四周,有宽18米~20米的护城壕。墙宽一般在17米~18米之间,包括墙身和基槽两部分。在北、西、东3面城墙上确认5座城门,其中北墙1座,东墙、西墙各2座。西墙北门门道全长16.5米,宽仅2.4米。在城内发现了若干条纵横交错的东西向或南北向大道。 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部,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已知北墙中段和东墙局部有曲折,墙宽6米~7米,建筑方法与大城城墙基本一致。其南墙、西墙和东墙的南段同大城城墙重合。通过发掘证明,小城的修建早于大城。当扩建大城时,曾利用小城南城墙、西城墙及东城墙的南段,将其内、外两侧加宽并加高。这就是说,在上述地段,小城城墙是包在大城城墙之内的; 而大城西墙北段、北城墙、东城墙的大部则为新建。 宫城在小城内中南部,大体呈正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周有总长800米,宽约2米的宫墙。 此外,在宫城西南200余米有二号小城,宫城的东北有三号小城。两座小城的平面均呈方形,每面长近200米,此宫城略小,四周也有围墙环绕。两小城内布满了排房式建筑,排列十分整齐,应为拱卫城的性质,或作为储藏粮食的仓库和驻扎军旅的营房、武库之用。 宫城内中、南部发现的宫殿建筑基址,多以正殿为主体、周围有庑的封闭式宫殿建筑。如四号宫殿坐北朝南,东西总长51米,南北宽32米。正殿在庭院北部,东西面阔36.5米、南北进深11.8米,与东西两庑连接。南庑面阔10间,与正殿南北相照。南庑自西向东第六间为宫殿之南门,门道宽2.5米。在西庑另辟小侧门,宽仅1米。发掘表明,诸宫殿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如二号宫殿的主殿台基面阔90余米,是已知商代早期规模最大的宫殿单体建筑之一。 城内有工程浩繁的排水系统。在东城墙南门的路土下,发现了一处构思巧妙的石木结构排水沟。沟宽2米,底用石板铺砌,两壁用石块砌成柱状,每石柱之间夹砌木柱一根,木柱与石柱共同承托上面的木盖板。经钻探,这条排水沟很长,从东城门径直向西,到达宫城之北,拐折进入宫城之内,全长800米,是宫城的主要排水管道。在宫城之内,每座宫殿另有小规模的排水系统。如四号宫殿之南数米,即有一条小型地下排水暗沟,水沟下铺石板,两侧垒砌成石壁,上盖片状石块,宽高均为1米左右。 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主要有3种意见:(1)属商汤都城西亳,即“西亳说”;(2)此地即伊尹放太甲之桐宫所在,即“桐宫说”;(3)属商王朝在伊洛地区设立的军事重镇。该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