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研究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修辞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大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较中西修辞学发展史;
二、比较中西辞格;
三、以西方修辞学概念为模式、衡量中国传统文论的有关论述;
四、以西方修辞学概念为模式,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后一种实例散见在具体的作品批评之中。现举一例说明之。在《汉赋——扬雄赋作研究》一书里,康达维认为《战国策》的某些游说词既有“劝说”效果,又有“装饰”、“美饰”效果。他从词源学上提供了依据:“修辞从一开始就意味着两件事:装饰性话语和劝说性话语。这两件事似乎在心理上是互相抵牾的,因为装饰的愿望不偏不倚,而劝说的愿望基本上与之相反……。装饰性修辞对听者产生静态影响,引导他们去欣赏它的美与智;劝说性修辞则是动态地引导他们采取某种行动路线。一种是明确表露情感,另一种是操纵情感。”(诺思罗普·弗赖伊《批评的剖析》)康氏接着说,虽然两者似有矛盾,但常常共存于一篇作品之内。因为“装饰性修辞对促生劝说效果的贡献并不小。当听众觉得听来有趣时,他们的注意力和相信所闻之事的意愿,就会同样地增加,有的甚至因羡慕而万分激动。”(昆提利安《辩论家的培训》)辩说者的难题,就是如何防止追求美言的趣味挡住劝说的言路。(关于修辞研究,请参阅下述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