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修辞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修辞格简称辞格,又称语格、辞式、修辞格式、修辞方式、 辞藻。 指积极修辞的各种格式。 它是在语言活动中长期形成的、 具有特定表达作用和特定表达形式的特殊的修辞方式。 如 “比喻”、 “夸张”、 “借代”、“对偶”、 “引用”、 “顶针”。 关于修辞格的分类, 还存在分歧。 唐钺 《修辞格》分为5类27格,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分为4类38格, 张弓 《现代汉语修辞学》分为3类24格。 《修辞格》修辞书。唐钺著, 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 作者参照英国纳斯菲尔德的 《高级英文作文学》 和佛纳尔德的 《表情英语》 写成。 除 “绪论” 和“结语” 外, 全书共分5章, 分别论述了根于比较的、根于联想的、 根于想象的、 根于曲折的、 根于重复的5类27种修辞格。该书最早对辞格作了系统分类,对后世的修辞格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修辞格 修辞格即“辞格”,见该条。 ☚ 辞格 比喻格 ☛ 修辞格 修辞格同“辞格”条。 ☚ 辞格 兴 ☛ 修辞格即“辞格”。 修辞格 修辞格xiucige又称辞格。是为了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 修辞 积极修辞 ☛ 修辞格 修辞格Xiucige在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语句结构格式,也称辞格、辞式。汉语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现象,是较早地引起注意的。中国先秦时代的修辞说中已经有辞格论的萌芽;在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东汉王充《论衡》、梁刘勰《文心雕龙》及各代文论、诗话、笔记之类的著述中,虽然对修辞格没有独立的研究,但已论及种种对语言进行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南宋陈骙《文则》对多种修辞格进行了分析。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修辞格的著作是唐钺的《修辞格》,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辞格》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的《高中英语作文》(1910),把汉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修辞格是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一种修辞格都有特殊的表达作用,结构特点和运用原则,如比喻不同于比拟、象征;对偶与对比、排比各有特点。有的修辞格之间能够交互作用,有的修辞格之间具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依据语言结构、表达功能等不同角度对修辞格进行分类。不同语言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汉语修辞格与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如析字、回文、顶真等修辞格,都带有明显的汉民族语言文字特点。中国修辞学著作中所列的修辞格往往数量不同、名称不同,修辞格的分类标准也不相同。较有代表性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分类如下:(甲类)材料上的辞格: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 (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文;(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共4类38格,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修辞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逐渐退化,有的在语言运用中产生。每一种修辞格的运用也是富于变化的,在固定的结构形式上可以进行语言艺术的创新。修辞格在修辞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修辞学不是辞格学,不能以修辞格排斥或取代其他修辞现象、修辞方法的研究,修辞格本身的研究也有待深入。在语言的发展、运用中,修辞格和辞格理论研究将更趋完备。 ☚ 修辞学 比喻 ☛ 修辞格 《修辞格》Xiucige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修辞格的专著。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是福建人唐钺。唐钺参考英国学者J. C.讷斯菲尔德的《高中英语作文》,将汉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第1类是产生于比较的修辞格,其中有显比、隐比、寓言、相形、反言、阶升、趋下;第2类是产生于联想的修辞格,其中有伴名、类名、迁德;第3类是产生于想象的修辞格,其中有拟人、呼告、想见、扬厉;第4类是产生于婉曲的修辞格,其中有微辞、舛辞、冷语、负辞、诘问、感叹、同辞、婉辞、纡辞;第5类是产生于有意重复的修辞格,其中有反复、俪辞、排句、复字。《修辞格》一书中各种格称均取自中国古代著作中出现过的名称, 它至今仍是学习、研究汉语修辞学的重要参考著作。 ☚ 马氏文通 康熙字典 ☛ 修辞格又称“辞格”。为使语言表达生动有力而形成的一些比较固定的修辞格式。如“夸张”、“排比”、“双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