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金xìn dài zī jīnкред тные срéдства (дéнежные срéдства)信贷资金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在中国,由于农村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迅速向商品经济转化,信贷资金的周转率大大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1980年社会总产值为8531亿元,1988年为29847亿元,增长3.5倍;信贷资金1980年为2624.26亿元,1988年为11719.08亿元,增长4.5倍。1995年到1999年中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总额分别为64221.7亿元、79033.7亿元、95008.01亿元、110420.5亿元和123230.61亿元。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xindai zijin社会主义国家银行用于发放贷款的货币资金。信贷资金的筹集和运用采取有偿的原则,即有借有还,按期支付利息。信贷资金的来源由四部分组成: ❶银行自有资金,即国家财政拨给银行的信贷资金和银行本身利润的留用部分。 ❷各种存款,包括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和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 ❸结算过程中的资金,指银行在办理转帐结算过程中可以暂时利用的资金。 ❹发行的货币,其中各种存款是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信贷资金的运用主要是对工业、商业和农业发放各种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贷款,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扩大的需要。较少部分用于黄金和外汇储备。 信贷资金的增减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银行自有资金的增减由银行利润的多少、上缴财政的比率和财政向银行增拨信贷资金的数额三个因素决定。各项存款和结算过程中的资金增减取决于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货币发行量由商品流通的增长幅度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也受财政赤字和信贷政策影响。信贷资金的运用,必须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计划的要求,结合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在信贷资金正常来源的可能范围内掌握使用,否则,会引起信用膨胀。我国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都是国家统一安排和使用的资金,二者既相互分工,又相互联系,由此决定了二者必须统一计划,综合平衡。 ☚ 信贷 结算 ☛ 信贷资金社会主义银行通过信用形式积聚和分配的资金。通常以存款的方式积聚资金,以贷款的方式分配资金。其来源主要有各种存款、银行自有资金及货币发行,其运用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发放贷款,以满足生产经营之需。具有有存有取、有借有还、周转取息、灵活调剂的特点。 信贷资金Credit Fund银行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通常是以存款的方式将国民经济中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以贷款的方式将其分配出去,通过有效的使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各种存款、金融债券、银行自身积累的资金。信贷资金运用,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以及证券投资等。 信贷资金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通常是以存款的方式将国民经济中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以贷款的方式将其分配出去,通过有效使用,促进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各种存款、金融债券、银行自身积累的资金。信贷资金的运用,主要是对各部门、各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以及进行证券投资等。 信贷资金在有偿条件下再分配的那一部分资金。在古代用于借贷的资金属于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借贷双方都将这一部分资金作为资本使用,因此是借贷资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生产,货币、资金、信贷资金这些经济范畴,而且继续发挥着作用。信贷资金具有增殖性和有偿性的基本特征。增殖性是一切资金运动的本质要求,信贷资金作为资金的一种形式,增殖性同样也是信贷资金运动的要求。信贷资金不断增殖,能扩大信贷资金来源,促进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有利于维护信贷机构的信誉。信贷资金的有偿性特征是由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这一特别的资金关系决定的。由于资金的所有权不属于使用者自己,所以契约规定使用期终了,资金的使用者必须把资金偿还给所有者。一国信贷资金数量主要是由其经济量、经济商品化程度和资金周转速度决定的。一般而言,一国生产的商品产值和服务产值越高,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它占用的信贷资金量也就越多,反之越少; 一国信贷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信贷资金需要就越少。信贷资金运动其基本特征是双重支付,双重回流,以G代表信贷资金,以W代表商品资金,信贷资金运动的过程是:G—G—W—G′ —G′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credit fund银行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通常是以存款的方式将国民经济中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以贷款的方式将其分配出去,通过有效的使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有各种存款、金融债券、银行自身积累的资金。信贷资金运用,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以及证券投资等。 ☚ 商业银行负债 信用扩张 ☛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在有偿条件下再分配的那一部分资金。在古代用于借贷的资金属于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借者和贷者都将这一部分资金作为资本使用,因此是借贷资本,或者说信贷资金是借贷资本的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存在着商品生产,货币、资金、信贷资金这些经济范畴也仍然存在,而且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改变了,信贷资金和信贷资金运动已不反映阶级剥削,而是反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企业、集体、居民间相互支持和合作的关系。 信贷资金的特征 增殖性是一切资金运动的本质要求,信贷资金作为资金的一种形式,增殖性同样也是信贷资金运动的要求。信贷资金不断增殖,能扩大信贷资金来源,促进社会再生产的不断扩大,也有利于维护信贷机构的信誉,保持社会安定。 有偿性是信贷资金运动的基本特征,没有这个特征就不成其为信贷资金。信贷资金的有偿性特征是由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这一特别的资金关系决定的。由于资金的所有权不属于使用者自己,所以契约规定使用期限终了,资金的使用者必须把资金偿还给所有者。现代社会上的信贷资金大部分集中在银行和非银行的信贷机构中。这些机构是信贷的中介人,银行一方面把存款者(真正的贷者)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另一方面把集中起来的资金用贷款形式借给需要资金的单位,银行一方面是贷者的代表,一方面是借者的代表。 一国信贷资金数量主要是由其经济量(生产和流通量)、经济商品化程度和资金周转速度决定的。一般地说,一国生产的商品产值和服务产值越高,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它占用的信贷资金量也就越多,反之就越少;一国信贷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信贷资金需要就越少(相对量,以产品价值量不变为条件)。中国信贷资金周转速度近十年变化不大,但信贷资金量则增加很多,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率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指引下,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农村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迅速向商品经济转化,使得信贷资金增长率,大大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率。中国1980年社会总产值为8531亿元,1988年为29847亿元,增长3.5倍;信贷资金1980年为2624.26亿元,1988年为11719.08亿元,增长4.5倍。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信贷资金的大部分集中于大银行,也有一部分集中于非银行的信用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广大企业一般都是信贷资金的借入者和使用者。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间的信用也具有一定规模,如资本主义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企业与个人间的消费信用等。 信贷资金运动 信贷资金运动与一般生产、流通资金不同,其基本特征是双重支付,双重回流。以G代表信贷资金,以W代表商品资金,信贷资金运动的过程是:G—G—W—G'—G'。 一般商品资金流通形式是G—W—G’。信用流通所以会形成双重支付是由信贷资金并非使用者自己的资金,因此它必须先由所有者(贷者)支付给使用者(借者),借者借款是为了购买,前者是第一次支付,必然引起第二次支付,即由借款者(购买者)支付给商品的出卖者。因为有了双重支付,又决定了双重回流,因为购买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再出售从中谋取利润,这就决定了支付出去的信贷资金还要回流,首先要回到借款者手中,但借款者的资金是借来的,不归他自己所有,因此使用一次之后即要归还它的所有者,故又产生第二次回流。 上述信贷资金运动形式是比较简单的。这里实际上泛指商品资本、把商品资金变为生产资金则信贷资金运动形式为: 
其中,A代表劳动力价格,Pm代表生产资料价格,P代表生产成本,W’代表增殖了的商品资本,其他符号含义不变。但不管信贷资金参予生产资本运动,还是商业资本运动,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都是信贷资金运动的基本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借贷资本运动最能体现资本本质,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和流通活动只是资本家们获得价值增殖的必经过程,是负担,如果不进行这些业务操作就能获得价值增殖那就更好了。借贷资本家既不从事商业活动,也不从事生产活动,但因为它掌握货币资本,照样可以获得利息(资本收入)。所以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借贷资本运动压缩成G—G—G'—G’。实际上在资本主义资本市场上大量借贷资本不投入生产和流通,而投入虚拟资本运动,搞货币投机。 在社会主义社会信贷资金作为资金形式的一种,当然也具有增殖性的本质。但社会主义社会的资金增殖性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信贷资金生产性利用多,虚拟资金较少,而且中国发展金融资产要加强管理,尽力减少投机,使证券买卖等获得合理的利润,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银行等信用机构则起着疏导市场信贷资金投向,防止投机和垄断,打击黑市证券交易并控制与调节证券价格及其他形式信贷资金价格的作用。 ☚ 贷款制度 信贷差额 ☛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Credit Fund亦称“贷款资金”。见“贷款资金”。 ☚ 信贷资本 贷款资金 ☛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指银行用以发放各种贷款的资金。具体地说是在偿还的原则下,银行以存款方式集中起来,以贷款方式发放出去的资金。 信贷资金的来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银行的负债业务,它包括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信贷资金的运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银行的资产业务,它包括除了必须保留的部分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外,其余部分主要运用在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面。 ☚ 借贷资本 信贷资金效益 ☛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银行用于信贷活动的货币资金。通常以存款方式将国民经济中暂时闲置的资金积聚起来,以放款的方式将资金分配出去,通过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有效使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拨给的信贷资金;银行自有资金;银行本身利润(留用部分);吸收的各种存款(包括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等)。信贷资金的运用,主要以信贷计划和实际吸收的存款为依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发放流动资金和中短期设备贷款,以满足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需要;信贷资金运用的规模、方向调节着社会主义生产的比例和结构。信贷资金来源制约着信贷资金运用,信贷资金的收支要求总额平衡。信贷资金并具有有偿性、周转性、融通性的特点。 ☚ 信托公司 信贷规模管理 ☛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社会主义国家通过银行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通常以存款方式将国民经济中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以贷款方式将资金分配出去,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有各种形式的存款(包括财政性存款、企事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等) 、银行自有资金 (主要是国家拨给的信贷基金和银行本身利润留用部份) 。就中央银行而言,货币发行也是其信贷资金来源之一。信贷资金运用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发放贷款,以满足社会生产和流通的资金需要。信贷资金运用的规模、方向,调节着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不同,它具有: (1) 偿还性,即存款有存有取,贷款有借有还,均支付一定利息,不能无偿占用。(2)周转性,存款不断存入,支取,再存入,再支取,贷款不断发放、不断收回、再发放、再收回,不断循环往复。(3) 融通性,从宏观上看,此存彼贷,此贷彼还,银行通过对社会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余缺,灵活调剂,经常融通供需。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采取有偿办法后,这部份资金也属于信贷资金。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关系密切,两者必须统一计划,综合平衡,分别使用。 ☚ 信用中介 信用制度 ☛ 信贷资金 信贷资金社会主义国家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相比有以下特征: (1) 有偿性和盈利性,即存款有存有取、贷款有借有还。银行存款要支付利息,银行贷款要收取利息,且贷款利息收入总额要大于存款利息支出加各项经营费用,使信贷资金经过一个运动周期能获得盈利。因此,信贷资金不用于各种财政性开支。(2) 流动性或周转性,信贷资金是此存彼贷,不断存进取出,川流不息。(3) 融通性,银行根据社会资金在不同时空中使用的时间差、地区差、项目差,通过各种业务手段和信用工具灵活调剂资金余缺。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存款 (包括财政性存款、企业存款、储蓄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准备金存款等),银行自有资金 (包括银行利润留用部分、财政拨给的信贷基金等)。中央银行除了上述信贷资金来源外,还有货币发行。信贷资金的运用,主要是对各经济主体的放款,银行通过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投量,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信贷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是相互约制,相互依存的。只有多吸收存款才能多发放贷款,也只有通过发放贷款支持国民经济各部门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创造更多的存款来源。 ☚ 银根 银行自有资金 ☛ 00002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