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信用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信用改革xìn yòng gǎi géкредта

信用改革

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二战后,东西方国家根据世界经济的特点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了不同的信用体制。如美日英为代表的 “专业化”信用体制,联邦德国的 “综合化” 信用体制等。虽然信用体制不同,但各国政府对信用机构和信用活动的限制都非常严格。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 “成熟化”、“国债化” 和资本国际化的相继出现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客观上对旧的信用体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西方信用改革的主要特征是 “自由化”,主要内容有:
❶取消行政干预,实行信用机构业务全能化、综合化。
❷信用工具多样化,增加股票和债券的种类,此外还出现了 “组合式” 的信用工具。
❸政府对信用体系的直接控制作用下降。中国的信用改革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信用关系僵化、信用形式呆板、信用工具单一、信用制度极不健全。信用改革不可避免。一方面加强信用的计划管理,宏观调控;一方面又要发展多种信用关系和信用形式,建立与市场调节相适应的各种信用机制,并不断完善。

信用改革

信用改革

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旧有的信用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经济环境,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一种与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发展相适合的信用体制。
信用改革的背景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目标,东西方国家根据世界经济的特点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了不同的信用体制。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为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般都成立了大一统的国家银行,掌管全国的一切信用业务,有的国家还辅之以几家专业银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垄断着全国的信用业务。西方国家所建立的信用体制则不尽相同:
❶以美国、 日本、英国为代表的“专业化”信用体制,各类信用机构一般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
❷以联邦德国为代表的“综合化”信用体制,又称“全能银行制度”。
❸以法国、意大利等国为代表的介于“专业化”与“综合化”之间的信用体制。虽然信用体制不同,但各国政府对信用机构和信用活动的限制都非常严格。例如,限制利率的升降;限制新的信用工具的使用;限制信用机构对外贷款与其自有资本的比例;控制资本的流出、流入以及国际间的信用活动等等。
信用改革的内容和现状 7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成熟化”、“国债化”和资本国际化的相继出现以及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客观上对旧的信用体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进入80年代,信用改革进展较快,其中尤以美国和日本最为突出。西方信用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自由化”,即信用体制如何摆脱政府限制和法制限制,更加自由地开展业务活动。主要内容有:
❶取消行政干预,实行信用机构业务全能化、综合化。例如,美国在1980年通过了新的《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证券公司之间进行业务交叉和竞争。现在西方各国信用机构已基本脱离了过去的“专业化”状态,开展了多方面的业务。
❷信用工具多样化。除了原有的存款、债券、股票和商业票据外,又增加了股票和债券的种类,例如,“欧洲货币”股票、可转换成股票的公司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双重货币债券、无面值股票以及与信托业务有关的债券信托基金、股票信托基金等等。此外还出现了“组合式”的信用工具,例如,存款和债券的组合、信托投资与债券和股票的组合等等。
❸政府对信用体系的直接控制作用下降,一些政府信用机构面临收缩、取消或私有化的处境。此外,西方各国还相继实行了利率自由化制度,并开展了国际间的信用业务,使资本可以跨国流动。
社会主义国家的信用改革具有同西方国家信用改革不同的背景和原因。7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经济,大都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相继进行了改革,主要是改变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资金管理体制等。同时,信用体制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中国的信用改革是在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在此之前,对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问题的认识模棱两可,在实践上排斥商品关系和价值规律,使得信用制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压抑和限制。信用关系僵化、信用形式呆板、信用工具单一,这种不健全的信用制度反过来又大大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在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实践中把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这既为发展信用制度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又对现行的信用体制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经济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建立一个活跃的、发达的、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用体制,已成为经济改革中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中国发展了各种信用机构;逐步开放了资金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已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各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有了适当的交叉和竞争;形成银行信用为主体,商业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并存的信用体系。银行信用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它制约着其他信用形式,在规模上占居绝对优势,在业务范围上不断扩大,从1981年起,除行政事业单位和少数项目外,全面推行基建投资由银行贷款的制度。银行还有选择地对企业发放技术改造贷款,并对第三产业、科教等部门发放贷款,存款种类也有所增加,使银行信用初步摆脱了单一的业务方式。商业信用,国家信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和发展,但尚滞留在起步阶段。目前的信用制度仍以通过银行媒介的间接金融为主,直接金融方式利用较少,信用工具种类单一,信用资产结构单调、选择性低,这些都有待于发展和完善。
信用改革深化的客观趋势 当今,东西方的金融改革与创新正值方兴未艾之际,信用改革的深化已渐趋明朗。在西方,以“自由化”为主要特征的信用改革的发展趋势表明:通过自由竞争和“合理兼并”的方式,使信用机构重新组合,原有的在专业分工基础上成立的信用机构,将逐步代之以新型的、综合经营一切信用业务的“综合化”、“全能化”信用机构;电脑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将使信用机构数目减少并发展成为电子化、大型化的金融交易中心,小信用机构将被纳入大信用机构的网络,使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垄断了全国的信用业务,促进了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各国不同程度地具有了“跨国化”的属性,为推广计算机交易和信用卡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有助于西方国家逐步减少乃至取消现实的钞票,而只使用“观念上的货币”,加快了“货币经济”向“信用经济”的转变;信用业作为一种重要产业开始与科研、信息等产业逐步融合,促进了信用方式的多样化和信用工具种类的创新;各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将进一步加强,提高了信用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东方,信用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各国逐渐放开商业信用,在以银行信用为主体的间接金融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创造和运用各种信用工具,积极发展直接金融方式;各国都将建立中央银行,并以间接控制为主,掌管全国的信用活动;来自政府的直接控制减少,信用机构将逐渐遵循商品经济规律自主经营,并向国际金融市场渗透,开拓国际性的信用业务。
在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期间,体制改革沿着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道路前进。一方面加强信用的计划管理,宏观调控;一方面又要发展多种信用关系和信用形式,建立与市场调节相适应的各种信用机制,并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强有力杠杆。
席卷东西方国家的信用改革,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它将会改变世界金融格局,促进国际性信用业务的发展。尽管东、西方信用改革的背景、条件、方法和后果不同,属于不同范畴,但由于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相互依存性,特别是信息化、国际化与开放经济的发展,会使这二个不同的范畴产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效果。

☚ 信用危机   信贷原则 ☛
000003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