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信用扩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信用扩张Credit Expansion

“信用紧缩”的对称。信用规模的扩大。有两种含义:一是经济繁荣时,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日渐扩大,投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地,信用规模自然扩大的一种经济现象;二是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在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张信用向缺乏货币推动的部门投放货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信用规模的扩大,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过度扩大信用规模,会引起通货膨胀。

信用扩张

“信用紧缩”的对称。信贷规模的扩大。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繁荣时,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日渐扩大,投资需求不断增加,信贷规模相应扩大;二是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发展所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在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张信用,扩大货币供应量,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信用规模的扩大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过度扩大信用规模,会引起通货膨胀。

信用扩张

“信用紧缩” 的对称,由于信用扩大形成的购买力大于其形成的可以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量。其含义有二:
❶经济繁荣阶段信贷规模自然扩大的一种经济现象;
❷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在价格大体稳定的条件下,通过扩张信用向缺乏货币推动的部门增加货币投放,对经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作用。扩张信用所增加的货币投放,若为价格上涨所抵销,或超过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而过分地扩张信用,则不可能取得发展经济的效应,而只能引起通货膨胀。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西方国家经济处于萧条或衰退时期中央银行所采用的货币政策。此货币政策的实施需通过三个传统的工具:准备金、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降低准备金,可以使银行大幅度增加贷款,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调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代价便减少,这样就可能增加贴现借款,从而扩大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能力。同时随着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降低,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率也将随之降低,从而导致其放款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扩大; 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活动,买进政府债券,扩大基础货币的市场投放量,便可使总需求得以扩大。

信用扩张

信用扩张credit expansion

“信用紧缩”的对称。信用规模的扩大。有两种含义:一是经济繁荣时,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日渐扩大,投资需求不断增加,相应地,信用规模自然扩大的一种经济现象;二是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在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张信用向缺乏货币推动的部门投放货币,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信用规模的扩大,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过度扩大信用规模,会引起通货膨胀。

☚ 信贷资金   信用紧缩 ☛
信用扩张

信用扩张

“信用紧缩”的对称。信用扩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阶段,信贷规模自然扩大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繁荣时,生产不断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投资需求增加,信贷规模也就相应扩大了。二是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其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信用扩张论。主要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为依据,认为经济危机和失业产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源是人类本性,所以具有相对稳定性。投资需求不足,是由于相对于利润率(预期的)的利息率偏高,而利息相对偏高,是由于“灵活偏好”偏高或货币数量偏低,这就削弱了投资诱力,造成销售危机和就业困难。而要刺激私人投资就要使利息率与资本的预期利润率相当,而利息依存于货币数量,为此,凯恩斯强调扩大货币信用量对降低利息率的作用。他宣称,危机和失业之所以发生,就是由于货币不能任意制造。如果货币能像栽培谷物和制造汽车一样,那么就能够消灭危机和失业或至少使它减轻。因此,他主张把货币流通从“金桎梏”中解脱出来,以便中央银行能扩大信用规模,压低利率,增加支付手段,借以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
在现代经济中,当经济出现萧条时,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往往用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其手段主要有:
❶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入市场,使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增加,利息率下降,总需求扩大。另一方面,使债券价格上升,由于债券价格与利息率成反比例变动,最终引起利息率下降。
❷降低贴现率(包括放宽贴现条件)。降低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增加贷款,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放款,并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作用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同时,随着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息率也将随之降低。
❸降低法定准备金。这样可使银行能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此外,还有道义劝告、局部控制等实行信用扩张货币政策的辅助手段。
在价格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通过扩张信用向缺乏货币推动的部门增加货币投放,若为价格上涨所抵消(即以实物计算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变),或超过国民经济的实际需求而过分地扩张信用,则不可能取得发展经济的效应,只能引起通货膨胀。
西方国家鼓吹信用扩张,其用意在于为通货膨胀性的货币信用政策辩护,企图使人们相信危机和失业并不是无可救药的“风湿症”,通过信用扩张的政策,就能够扩大有效需求,从而使资本主义依然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实际上,信用扩张只能使危机和失业暂时化解,并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危机。中国一贯坚持物价稳定,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失,一般避免用信用扩张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发展。但并不否认适度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一面。

☚ 信用保证制度   信用紧缩 ☛
信用扩张

信用扩张

信用扩张是指信贷资金运用大于信贷资金来源。具体说,过多的信用投放造成了信贷差额,即货币发行的增长额; 过多的扩大贷款和占款使得投入流通的货币超过了客观所必要的货币量,等等。由于贷款过多就意味着过多的货币投放,所以信用扩张还包含着通货膨胀的意思。
另外,信用扩张也是中央银行为刺激经济发展而实行的一种货币政策。信用扩张所增加的货币投放,如果为价格上涨所吸收,或超过国民经济的实际需要而过分地扩张信用,则不可能取得发展经济的效应,而只能引起通货膨胀。

☚ 民间信用   信用紧缩 ☛
信用扩张

信用扩张

亦称“存款货币扩张”。“信用紧缩”的对称。银行通过放款和投资而引起银行活期存款增加的经济现象。假定某甲有现金100万元存入A银行,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A银行在缴纳20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后不保留超额储备而把80万元全部贷放给某乙; 又假定某乙把80万元全部转存B银行。B银行与A银行一样,在扣除了16万元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后把其余64万元全部贷放给某丙; 某丙又把这64万元全部转存到C银行,C银行又如同A银行、B银行那样,在提取20%的存款准备金后,把余款如数贷放出去。如此循环下去,到最后法定存款准备金总额将达到100万元,累计贷款额达到400万元,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总额达到500万元。这就是银行信用扩张过程的概貌。现以A表示某甲的存款额,以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率,以T表示银行吸收的活期存款总额,则信用扩张总额
T=A+A(1-R)+A(1-R)2+A(1-R)3+……+A(1-R)n
从上式可知,银行信用扩张能力与某甲存入的现金(即A) 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率R成反比。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上述的T是银行信用扩张的理论极限值,实际过程中信用扩张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 (1) 现金净支出提存而保留超额准备金; (2) 社会经济对银行信贷的实际需求额; (3)银行是否愿意放款。银行贷款要考虑借款人的信誉、市场利率等因素而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而银行贷款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派生存款量的大小。存款货币的适度扩张对于解决市场资金供给不足,促进生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存款货币的过度扩张则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引起物价上涨,甚至爆发信用危机。

☚ 社会主义信用   信用紧缩 ☛
0000243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