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Heritage简称为《世界遗产公约》,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召开的第17次大会上通过的公约。主要内容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内容;遗产保护措施,保护组织,基金与国际合作,编制《世界珍贵遗产表册》,各国可申请将其某一遗产列入表册从而获得保护的援助与合作。中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1987年12月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全体会议批准中国泰山风景区、长城、故宫、敦煌石窟、秦始皇陵(含兵马佣坑)和北京猿人遗址区6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珍贵遗产表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价值进行研究后被列入表册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共358外。这些古迹、遗址的保护工作委托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自然联盟负责。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 《遗产公约》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次大会上通过,1975年12月17日生效。共8章32条。主要内容是: 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内容; 遗产保护措施,保护组织、基金与国际合作;编制《世界珍贵遗产表册》,各国可申请将其某一遗产列入表册从而获得保护之援助与合作。中国于1985年参加。1987年12月7~11日召开的遗产委员会第11次全体会议批准中国泰山风景区、长城、故宫、敦煌石窟、秦始皇陵 (含兵马俑坑) 和北京猿人遗址等6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珍贵遗产表册》。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of World Culture and the Nature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一项国际公约。文化遗产是指建筑物、碑雕、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自然遗产是指由物质和生物结构组成的自然景观、地质、地文结构,受到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本公约缔约国应做到: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11月1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次会议(巴黎)通过,1975年12月17日正式生效。公约分8章33条。8章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基金,国际援助的条件和安排,教育计划,报告,最后条款。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 《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和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框架下的三大环境公约之一。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对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造成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且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 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罕见且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该合约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 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 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