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俄苏对元曲的翻译与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俄苏对元曲的翻译与研究

俄苏对元曲的翻译与研究

最早被介绍到俄国的元曲剧本本事,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和曾瑞的《留鞋记》,这两个剧本的俄文译介文字载于1829年《雅典娜神庙》杂志第11期,它们是从1821年出版的英国汉学家多马斯当东所译清人图理琛著《异域录》英文本转译的。最早被翻译成俄文的元曲剧本,是郑光祖的《㑇梅香》,译文载于《读书丛刊》1839年35卷,题作《樊素:善骗的使女》,译者为恰克图的学者巴依巴科夫。据俄罗斯当代学者李福清考证,巴依巴科夫很可能就是俄国作家兼东方学家、《读书丛刊》主编显科夫斯基(1800—1858)的笔名。1847年,圣彼得堡出版了高则诚的名剧《琵琶记》俄译本,这是从法译本转译的,译者未署名。俄国汉学家王西里(В.П.lваснльсв,818—1900)在其所著《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书(1880)中,首次向俄国读者介绍了中国古典戏剧发展的概况。本世纪初期以来,俄苏学者的元曲译本和研究论著不断问世。列宁格勒大学教授王希礼(Б.А.Васнльев,1899—1946)的综合性长篇论文《中国的戏剧》,收入1929年列宁格勒出版的《东方戏剧》文集,此文对元曲的角色行当、剧本创作、表演特点、剧场形式等,都有所介绍。阿列克谢耶夫院士(В.М.А.юксссв,1881—1951)的文章《中国历史上的优伶英雄》,发表于1935年,后收入其论文集《中国文学》(1978年莫斯科出版)一书,此文对包括元代在内的中国历代名伶的事迹作了系统译述。1958年,按照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决议,世界各国普遍举行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的学术活动,苏联学者在这一年也集中发表了一批关汉卿剧作的译本和研究论著,主要有索罗金译《窦娥冤》、谢马诺夫与雅罗斯拉夫采夫合译《救风尘》、费德林著《关汉卿——伟大的中国戏剧家》、艾德林著《关汉卿》、索罗金著《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等。费德林在其论著中对关汉卿的剧作作出较全面的评介,并特别强调这些剧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映着人民的呼声。谢马诺夫在1960年《东方学问题》杂志第4期上发表的《论关汉卿剧作的特色》一文,着重探讨关汉卿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认为关汉卿善于表现人物的完整性和单纯性,这种完整性和单纯性使许多个别人物变成了社会的和心理的典型。中国戏曲研究家和敦煌学研究家孟列夫(缅希科夫)在五六十年代发表的元曲译著有《西厢记》全译本(1960)、《关于〈西厢记〉的作者问题》(1961)、《中国古典戏曲的改革》(1959)等。在《西厢记》全译本中,孟列夫以诗体译出了全剧的词曲,很见功力;同时,在这一全译本之前孟列夫撰有一篇题为《〈西厢记〉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的长篇序言,着重论述了王实甫的创造性贡献。列宁格勒大学教授谢列布里亚科夫的论文《论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剧本〈汉宫秋〉》,载于1963年出版的《东方国家语言文学》一书,其主要论点是:“爱国主义和爱情因素的结合,给予了马致远的剧本以非凡的思想和艺术力量。”索罗金经过多年辛勤劳动撰成的专著《十三四世纪中国古典戏曲:起源·结构·形象·情节》,1979年由莫斯科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总编室出版,这是一部全面论述元曲的发展情况及其艺术特色的学术著作,也可说是苏联学界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硕果。六十年代以来,苏联还出版了两部大型的元曲选译本。一为彼得罗夫编辑、孟列夫校注的《元曲》。此书1966年由艺术出版社出版,共511页,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李好古的《张生煮海》,石君宝的《秋胡戏妻》,张国宾的《合汗衫》,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十一个剧本,译者皆是列宁格勒的汉学家,译文都经过认真的推敲,书前并附有彼得罗夫撰写的详尽评述元曲的论文。另一部为“世界文学大系”中的《东方古典戏剧:印度·中国·日本》分册,1976年由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窦娥冤》、《忍字记》、《杀狗劝夫》的全译,索罗金为此分册写了长篇序文。这两部大型选译本的出版,对苏联学者的元曲研究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 德国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与研究   苏联对明代戏曲的研究 ☛
000088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