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反)腹泻 泻肚 便秘biàn mì粪便干燥,大便困难而次数少的症状。1857年合信《西医略论》卷中:“便秘不宜泻,只可用大黄一块,纳入肛门以引之 。”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尿中Indican之增量者,见诸小肠内容郁滞及腐败机转(大肠闭塞时影响不著)、腹膜炎、顽固之便秘、各种重症恶液性病(胃癌、肺结核、Addison氏病、恶性贫血),亦见诸霍乱。” 便秘←→腹泻 泻肚biàn mì ← → fù xiè xiè dù便秘:粪便干燥,大便困难而次数少的症状。 腹泻:拉稀、泻肚。 泻肚:腹泻的通称。 【例】 便秘 一大便燥结 (无腹痛现象):麻油半杯,蜂蜜1杯半,调和,分早晚2次热服。(上海人民出版社:《农村实用手册》) 小儿腹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好发于夏秋二季,2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胃肠道方面的症状如腹泻、呕吐为主。(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卫生院:《赤脚医生教材》)他昨天吃了许多鱼肉,睡觉时又踢开了被子着了凉,今天早上就开始泻肚了。 消化症状 消化症状消化不良:积食 停食 存食 由饮食过量、脾胃损伤所致的消化不良:伤食 腹泻:泻(泻肚;下泻) 痢 泄(泄泻;泄注;泄泻;注泄) 洞(洞下;洞泄;洞泻) 腹疾 拉稀 跑肚 闹肚 破腹 坏腹 拉肚子 河鱼之疾 水泻,腹泻:泄下 轻度腹泻:溏泄 急性腹泻:暴下 便秘而后又腹泻:让 腹胀:膨(气~;水~) 郁结胀闷:痞胀 胸腹郁结,阻滞不通:痞蹇 粪便干燥,大便困难而次数少的症状:便秘 便闭 ☚ 五官症状 呕吐 ☛ 便秘constipation肠内糟粕停滞过久,津液亏乏,粪便干燥坚涩难出,排粪时间延长或久不排粪的病证。主发于猪、牛。多见于慢性脾胃病及各种热性病的初期和中期,老龄和产后体弱者也多发生。《司牧安骥集》称“六畜粪头紧硬”。《大武经》谓“大便秘结”。据其病因病机及临证表现,分实秘、热秘、寒秘,虚秘四型。 实秘 多因长期饲喂难以消化或加工不善的粗硬饲料,诸如豆秸、麦衣、谷糠、米糠、糖渣等,缺乏青绿饲料,加上长期失饮,运动不足,致脾胃不能正常运化传递,糟粕滞于大肠而成。证见精神不振,饮食减少,耳鼻温热,粪便干燥难下,时有腹痛,拱腰努责,回头顾腹,肠音弱或消失。口臭苔黄;脉象洪数。牛则表现反刍减少, 口津粘少,舌面圆锥乳头粗长且硬,鼻汗时有时无。属大肠燥实证(见肺与大肠病辨证)。治宜通便攻下,消积导滞。方用木香槟榔丸或大承气汤加槟榔、清油、蜂蜜。食欲废绝,加山楂、六神曲、麦芽;内热较重,加黄柏、连翘、生石膏; 口干津亏,加玄参、生地黄、麦冬。针交巢、关元俞穴。 热秘 多因气候炎热,剧烈劳役;或精料偏多,胃肠素热:或外感六淫失治化火,热邪深入脏腑,传入脾胃,蕴结肠道,致津液被灼,糟粕干结难下而成。证见精神不振,水草减少,耳鼻俱热,鼻镜干燥,或体温升高,粪球干小难下或附有白膜,小便短赤。口色赤红,舌苔黄厚;脉象洪大。继则精神倦怠,食欲废绝。牛则反刍停止。属实热证(见寒证与热证)。治宜清热泻火,急下存阴。方用凉膈散(《和剂局方》:大黄、芒硝、甘草、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竹叶、蜂蜜)加陈皮、槟榔、清油。如热结太甚,非攻不开时,用大承气汤加槟榔、黄芩、栀子、蜂蜜、清油,或芒硝、生石膏、食盐。针交巢、关元俞、脾俞、带脉、尾本等穴。 寒秘 多因饲喂霜冻草料,或气温骤降,寒邪直中;或老龄体衰,阴寒内生,留于肠胃,凝阴固结,阳气不运,气机不调,津液不行,致肠道难以传送而发病。证见排粪艰涩,或有腹痛,倦怠喜卧,恶寒肢冷,耳鼻不温,小便清长, 口不渴。口色淡白或青白,舌苔白润;脉象沉迟。属里实寒证(见裹证与里证)。治宜温通开秘。方用大承气汤加附子、细辛、肉桂、干姜。腹痛甚,加白芍、桂枝;积滞重,加神曲、麦芽;体虚或积滞轻,加当归、党参、白术、大黄(炙用)。针交巢、关元俞、百会等穴。 虚秘 多因饲养管理不当,劳累过度,营养缺乏,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肠失濡润,传送无力;或老龄久病,产后体虚,气血双亏,津液匮乏;或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耗伤津液等,致肠道干涩而成。证见神倦乏力,体瘦毛焦,耳鼻温热,体表时热时凉,寒热不均,虽频作排粪姿势,但努责无力难下,粪球干小色黑。舌质灰白或淡红,口中少津;脉象细弱无力。属阴虚证(见虚证与实证)。治宜补虚滋阴,润燥滑肠。方用黄龙汤或当归苁蓉汤合增液汤。针交巢、关元俞、百会等穴。 停喂纤维多粗硬的草料,改喂易消化青绿饲料,多饮水。 便秘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详该条。 便秘 便秘大便干硬、量少,排便困难。由于婴幼儿体质与习惯不同,排便次数差异较大,有的婴儿习惯于每隔2—3天排便一次,大便不干硬,排便无困难,不属便秘。小儿发生便秘的主要原因: ❶摄入的食物及水量不足或牛奶中含糖量少,消化后仅有少量残渣,使大便量少。 ❷饮食成分不适当,蛋白质含量过高,大便呈碱性、干燥,次数减少。饮食中含钙过多也会引起便秘。牛奶含钙较人乳多,用牛奶喂养婴儿比母乳喂养易发生便秘。 ❸排便习惯不良:大脑皮层可在一定程度上兴奋或抑制脊髓的排粪中枢,如果产生便意后经常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就会逐渐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干硬。 ❹肠道畸形,如先天性无肛、先天性巨结肠等。 ❺肛周炎症、肛裂,由于排便疼痛致便秘。 ☚ 腹痛 肝脏肿大 ☛
便秘 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的病证。临床所见大便干结,或不干而排便困难,或排便时间延长。为中老年妇女常见病。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而使传导功能失常所致。辨证论治: ❶积热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延长,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以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杏仁、蜜)泄热润肠通便。 ❷气滞者,大便干结或不干结,欲便不得,排出不畅,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以六磨汤(沉香、木香、乌药、槟榔、枳实、大黄)调肝理脾,顺气导滞通便。 ❸气虚者,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而临厕努挣乏力,难于排出,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嫩,苔白,脉弱。以黄芪汤(黄芪、陈皮、麻仁、白蜜)益气健脾润肠。 ❹血虚者,大便干结,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唇舌淡白,脉细。以润肠丸(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养血润燥通便。如见大便如羊粪,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便秘,以六味地黄丸加麻仁、玄参、玉竹、蜂蜜滋阴润肠通便。 ❺冷凝者,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手足不温,腰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以济川煎(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加肉桂温阳通便。针灸治疗:以天枢、支沟、巨虚为主穴。胃肠燥热者配曲池、合谷、尺泽、内庭;肝郁气滞者配太冲、阳陵泉、气海;气虚者配脾俞、胃俞、肠俞、足三里;血虚配三阴交、照海;肾阳虚弱者配肾俞、气海、神阙。实证针刺用泻法,虚证补法,寒者加灸。调护: 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习惯性便秘者应多吃蔬菜水果,摄入多样副食,不偏食。 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大便。 ❸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腹肌力量。 ❹便秘时可按摩腹部及骶尾部,用重按泻法。 ❺实证可服蕃泻叶3—6克泡水,或用生大黄泡水代茶饮。血虚便秘者可服大枣何首乌粥。阳虚便秘者可服核桃、松子、瓜蒌饼。气虚便秘者可服茯苓饼。 ❻一般便秘病人皆可常服蜂蜜、豆浆、牛奶、仁类食品。 ☚ 嗳气 水肿 ☛ 便秘constipation又称结症。粪便积滞于肠管不能后移,使肠腔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疾病。多种动物都可发生,其中马属动物最为常见。病因是饲养管理粗放,饮水不足,劳役过度和气候剧变等。症状的发生和变化,多取决于阻塞的部位、程度和结粪硬度。患病初期全身无明显变化,有的还有食欲,肠音增数而偏强,排粪次数增多,甚至排软粪或稀粪,以后肠音逐渐变弱至消失,排粪逐渐减少到停止。马属动物小肠、骨盆曲和小结肠阻塞时,腹痛剧烈。大肠阻塞病程长,腹痛轻,有间歇,还不断排出少量粪便。治疗的关键是解除阻塞,镇痛,胃肠减压及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便秘病证名。又名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结、大便干结等。主要表现为大便坚硬,排出困难和排便次数减少。有正虚与邪实之分。气虚推动无力,或血少肠燥便结者为阴结。实热痰湿,气滞不行者,为阳结。 便秘 便秘bianbi大便干硬、量少,排便困难。由于婴幼儿体质与习惯不同,排便次数差异较大,有的婴儿习惯于每隔2~3天排便一次,大便不坚硬,排便无困难者,不必当作便秘处理。小儿发生便秘的主要原因: ❶摄入的食物及水量不足。奶液中含糖量少,消化后仅有少量残渣,使大便量少。 ❷饮食成分不适当。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大便呈碱性、干燥而次数减少。饮食中含钙过多也会引起便秘,如牛奶含钙较人奶多,用牛奶喂养比母乳喂养易发生便秘。 ❸排便习惯不良。大脑皮层可在一定程度上兴奋或抑制脊髓的排粪中枢,如果产生便意后经常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常因幼儿贪玩,或某些幼儿园不许幼儿在园内大便),就会逐渐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粪便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得干硬。 ❹肠道畸形。如先天性无肛、先天性巨结肠等。 ❺肛周炎症、肛裂,由于排便疼痛致便秘。 ☚ 多汗 咳嗽 ☛ 便秘constipation粪便在肠腔内滞留过久,所含水分过量吸收,使粪质过于干燥坚硬,正常的排粪频率消失,叫便秘。病因有排便动力缺乏,如膈肌衰弱、腹肌衰弱、提肛肌衰弱、肠平滑肌衰弱等;肠道受刺激不足,如食量过少、食物中所含机械或化学刺激物不足;肠粘膜应激力减弱,如肠粘膜病变的恢复期、某些药物作用;肠内容物运动受阻,各种因素引起的肠梗阻等;胃肠疾病食欲减退、饮食量减少等;神经精神紊乱,脑、脊髓病变等;肛门直肠疾病、排便反射消失、某些药物作用等。此症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便秘病症名。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类。热秘因胃肠积热,津液耗伤所致,伴口臭,苔黄,治宜泄热润肠通便。气秘因气机郁滞,传导失常所致,伴嗳气频作,胸胁痞满,治宜顺气行滞。虚秘因肺脾气虚。传送无力;或血虚津少,不能润肠所致,治宜益气通肠或养血润肠。冷秘多由阴寒固结,阳气不运所致,治宜温阳通便。 便秘 便秘肠道传导功能失常,糟粕内停所致的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延长或排便困难的病证。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称“大便秘”。相当西医学中的习惯性便秘以及一些肠道或肠外疾病引起的肠蠕动减弱而导致的排便困难。是老年人常见病证之一,又常伴随他病发生,不仅可以加重原发病的临床症状,而且还是加速衰老的因素之一,应当引起重视。临床分四种辨证论治。 热秘大便秘结不通,腹胀而痛,兼见面红心烦,身热、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多见于老年人嗜食灸煿厚味,纵饮酒浆致胃肠蕴热,或热病余邪未尽,大肠实热者。治以清热通便,但不宜大泻,药用麻仁润肠丸,白蜜化水送下。不效则改用汤剂,若便干坚硬、壮热口渴可加芒硝以泻热通便,软坚散结;若肛裂、痔疮下血可加服地榆槐角丸(经验方:槐角3份、地榆、地黄、黄芩、槐花各2份,枳壳、大黄、当归尾、赤芍、防风、荆芥穗各1份、红花0.5份)以清肠止血;若服汤剂不便,可用番泻叶6克代茶饮以通便泄热。 气秘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或不干,腹胀嗳气,胸脘痞闷,舌苔薄腻,脉弦。多见于老年人情志不和,或久坐少动,或跌仆、手术长期卧床而致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者。治以顺气导滞,药用六磨汤(《证治准绳》方,乌药、木香各10克、枳实、槟榔各15克、大黄6克)。若跌仆损伤或术后肠粘连者,加当归尾、桃仁各10克以活血润肠。 虚秘以气虚为主者,大便不一定干结,虽有便意而临厕怒挣不下,挣后汗出,气短,舌淡嫩,苔白,脉弱。多因年高体弱,中气不足,或久病耗气,脾虚运化失常,大肠传导无力而易发此症。治以补气健脾,药用黄芪汤(《金匮翼》方:灸黄芪、麻仁各15克、陈皮10克、白蜜30克冲)。若气虚下陷,脱肛者,可服补中益气丸。以血虚为主者,便质干结,行之艰涩,临厕数次方可得之,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细弱。老年人思虑过度,或劳倦过甚,或偏食者易患此证,因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不足,血虚肠道失润。治以养血润燥,药用麻仁润肠丸。若成药疗效不著,可改服汤剂。以阴虚为主者,大便燥如羊屎,数日不行,形体消瘦,腰膝酸软,颧红,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多因老年人病后伤阴或肝肾阴虚,津液不能下润大肠所致。治以滋阴补肾,药用六味地黄丸,以白蜜化水送下。若伴腹胀,矢气多,可加服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方:桃仁、杏仁各10克、柏子仁5克,松子仁10克、郁李仁15克、橘皮10克)以润燥滑肠。 冷秘大便干结或溏而不爽,排出困难,面色青白,手足不温,腹中冷痛,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老年人多因久病,阳气不足,肠道传送无力所致。治以温润通便,药用济川煎。若命门火衰,可加半硫丸(《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方:半夏2份、硫黄1份)。 便秘日久,肠道气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引起头晕,头胀痛,烦躁易怒;长期排便用力过度,可诱发疝气、脱肛。又因胃肠不能进行正常代谢,可加重原发病证。同时因有毒的代谢产物在肠道重复吸收又可加速衰老。预防之法,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日常饮食尽量选择富有纤维素的食物及多油脂的坚果,不宜过食辛辣及煎炸之品。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避免久坐久卧。每日定时登厕,养成排便习惯。避免过度的七情刺激,保持精神愉快。泻药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忌滥用。 ☚ 嗳气 胁痛 ☛ 便秘constipation系排便次数减少,每2~3天或更长时间一次,粪质干硬甚至呈球形。常伴有排便困难、腹胀或不适感。当缺乏刺激肠蠕动的肠内容物或排便反射异常,以及提高腹内压的肌肉功能失常或存在妨碍肠蠕动的任何因素,均可引起便秘。 便秘biànmì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又名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结。指大便干燥坚硬, 排出困难; 或排便次数少, 通常二三天以上不大便。有正虚与邪实之不同。气虚阳弱, 推动无力, 或阴虚血少, 肠燥便结, 以致便秘, 可统称为阴结。实热或痰湿壅结, 或气滞不行而成便秘, 可统称为阳结。《景岳全书》卷三十四:“盖阳结者, 邪有余, 宜攻宜泻者也; 阴结者, 正不足, 宜补宜滋者也。” 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脾约之分。详各条。 便秘 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壅塞不通,或大便燥坚,排出困难,或粪便虽软,努挣难出,三四天以上不得大便的病证。也有欲便干涩不畅,少许即止者,亦属便秘范围。 病名考证 便秘,名称见《杂病源流犀烛》。《内经》称“大便难”、“后不利”、“虙瘕”。《伤寒论》称“阳结”、“阴结”、“脾约”。《诸病源候论》称“大便不通”。《圣济总录》称“大便秘涩”。《素问玄机原病式》称“閟”。閟通秘,“大便涩滞也”。《兰室秘藏》称“大便结燥”。《丹溪心法》称“大便秘结”。《名医类案》称“大便燥结”。《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并指出便秘有轻有重,“秘结者,不过时常燥结,艰于下利而已。若不通,则往往十日半月不便。”今统称便秘。 病因病机 《内经》责之于肾,因“肾开窍于二阴”。《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认为除“邪在肾”及“渴利之家”可致大便难外,五藏不调,阴阳偏胜,三焦不和,致冷热壅滞肠胃,结聚不宣亦可引起便秘。包括了外感、内伤二大因素。《河间六书·大小便秘涩》认为是热耗津液:“閟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兰室秘藏·大便结燥》也认为是津液亏少或气虚所致:“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丹溪心法·燥结》主血少,曰:“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医学正传·秘结论》指出便秘之由,曰:“皆房劳过度,饮食失常,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导失常。”同时也指出了脱血、气滞、气血虚衰等皆可导致便秘。《石室秘录·大便燥结》还认为与肺燥有关,曰:“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综上所述,便秘虽属肠道功能失常,但与肾、脾、胃密切相关。其他如气血虚亏、津液耗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均可导致便秘。产生便秘的原因,归纳之,有以下几方面: 肠胃热结: 由于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厚味,致肠胃积热;或感受时邪,邪热结滞肠道,津液受灼,粪便干结不通。《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若饥饱劳役所损或素嗜辛辣厚味,致火邪留滞血中,耗伤真阴,津液亏少,故成便秘之症。” 肝郁气滞: 因忧怒思虑等情绪刺激,使诸气怫郁,大肠气机壅滞,失于宣降,致糟粕内停,大便秘结。 气血两亏: 病后未复,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以生化精微,致气虚血亏;或失血之后;或老弱之人,气血亏衰。气虚则肠道无力传送; 血虚则津枯不能润肠,致大便秘结。亦可因失血之后,瘀血留滞大肠而致便秘。 阴寒固结: 形寒食冷,阴寒之气结于肠道;或体弱年高之人,肾阳不足,阴寒内盛,致阴凝不化,津液不行,大便秘结不通。《景岳全书·秘结》:“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此阳虚而阴结也。” 分类 《兰室秘藏》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老人气虚、津液不足燥结之分。《卫生宝鉴》分为实秘和虚秘。《证治要诀》分为风秘、冷秘、气秘、热秘。《医学入门》又分为风燥、热燥、火燥及气血虚而燥等。《景岳全书》则总括为阳结和阴结。《症因脉治》又概为外感便秘和内伤便秘。目前主要根据《卫生宝鉴》的分类法,分为实秘和虚秘两大类。 辨证要点 应分清虚实。实证便秘起病往往较急,多见于年壮气实之人。热秘以发热汗出,口渴,小便赤涩,苔黄腻为特征; 气秘便结以噫气腹满,或胸胁刺痛为特征;瘀血便秘以大便带黑,腹中刺痛,舌紫为特征;积滞便秘以呕恶吞酸,苔垢腻为特征;痰秘以胸闷喘满,眩晕肠鸣为特征;风秘以恶风咳嗽,肠中攻痛为特征。虚证便秘病程较长,多见于体虚之人。根据不同的类型,又有气虚、血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不同临床见证。 治疗原则 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热邪炽盛者宜清热通腑;燥热者宜清热润下;气滞者宜顺气导滞;血瘀者宜行瘀导滞; 食滞者宜消食化积;痰积者宜化痰泄浊;风秘者宜祛风润下;血虚者宜养血润燥; 气虚者宜益气润肠; 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和胃升阳;阳虚者宜温阳通便。《证治汇补·秘结》:“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清之;阴结者温之;气滞者疏导之;津少者滋润之。大抵以养血清热为先,急攻通下为次。” 此外,对于习惯性便秘,除必要的治疗外,当需保持精神舒畅,进行适当的运动,多食蔬菜,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这些均有利于便秘的治疗。 ☚ 噤口痢 实秘 ☛
便秘 便秘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2~3天或数天一次),节律性消失,粪质干燥坚硬,常伴有排便困难。 发病原理 食物咽入胃内,至小肠形成食糜,经消化与吸收,其余成分至结肠浓缩而成为粪团。当粪便从乙状结肠向直肠推送时,直肠受膨胀所致的机械性刺激,引起反射性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髓传入大脑皮质而产生便意。大脑如响应此冲动,则产生传出冲动至效应器官,引起一系列的肌肉活动:直肠平滑肌推动性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骨盆底肌提升,腹肌与膈肌收缩,致腹内压增高,将粪团排出体外。 粪便从肠内排出体外须具备以下条件: 有足够产生正常肠蠕动的肠内容物;正常的肠神经装置,包括正常的直肠反射;提高腹内压的诸肌(腹肌、膈肌、骨盆底肌)的功能正常; 无妨碍正常肠蠕动的任何因素。上述任何因素之一不正常,均可引起便秘。 临床表现与类型 便秘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急性便秘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以外、急性心肌梗塞、肛周疼痛性疾病等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原发病的表现,便秘仅为伴随症状之一。慢性便秘的病因比较复杂,多无明显症状,但敏感者,特别是常服泻药通便者,常诉食欲减退、口苦、嗳气、腹胀、发作性下腹痛、排气多等。以上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也与精神因素有关。干硬的粪便可呈羊粪状,排便时可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痛、下坠感等不适。 根据慢性便秘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结肠性与直肠性便秘两大类: (1)结肠性便秘: 分为 ❶机械性便秘: 由于肠内或肠外的机械性梗阻引起,如肿瘤梗阻、肠套叠、肠粘连等。 ❷动力性便秘:又可分为无力性便秘与痉挛性便秘两类。无力性便秘由于结肠蠕动功能减弱引起,见于腹肌与骨盆底肌软弱的经产妇女,或经常服用泻药者,此外还可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硬皮病、重度腹水或巨大腹腔肿瘤致腹肌软弱患者、重度肺气肿或膈麻痹患者、中枢神经疾病(如脑血管意外、截瘫、脊髓痨等)患者,以及巨结肠、重度内脏下垂等患者。长期应用抗胆碱能药物所致的药物性便秘、滥用吗啡类药物所致的中毒性便秘(结肠平滑肌首先痉挛,随后弛缓),均属这种类型。食物中粗纤维与油脂过少所致的食饵性便秘,也属此类型,也称“假性便秘”。痉挛性便秘主要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肠平滑肌痉挛引起,见于结肠激惹综合征、铅中毒、血卟啉病等。 (2)直肠性便秘: 是由于直肠粘膜感受器敏感性减弱,粪块堆积于乙状结肠与直肠内引起,见于骶神经炎、直肠癌、肛周疼痛性疾病(如肛裂、痔手术后、肛周脓肿)、急性痢疾恢复期、长期滥用灌肠术以及经常故意抑制排便者。 有些药物(如钙剂、氢氧化铝、铋剂)长期大量服用有时可堆积于乙状结肠与直肠内而引起便秘,这种情况仍属机械性便秘。 部分的无力性便秘与直肠性便秘长期持续,则形成习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多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主要和产后腹肌与骨盆底肌软弱,偏食习惯(食物中粗纤维与油脂过少),以及忽视培养定时排便习惯等有关。 诊断步骤 对急性便秘患者细询有无发热、腹胀、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气、肛周疼痛等病史;腹痛性质为胀痛样或绞痛样;细询过去腹部疾病史(尤以腹腔结核)与腹部手术史。对慢性便秘患者注意日常饮食习惯,有无偏食,有无滥用导泻药、抗胆碱能药、吗啡类药物等;有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脏下垂、甲状腺功能减退、肥胖症、铅中毒、血卟啉病等疾病。对女性患者须了解有无慢性盆腔疾病史,生产史。 体格检查应注意有无腹壁手术疤痕,腹部膨隆,胃肠蠕动波或肠型,腹部压痛、反跳痛与肌紧张,腹部包块,振水音,肠鸣音改变等。必要时须作肛周视诊与直肠指检。实验室检查除血常规外,疑为伤寒者应作血培养与血清凝集反应。有指征时作尿铅定量测定、尿卟胆原测定。器械检查除一般X线胸、腹部透视或平片外,有指征时进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对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腹部肿瘤或绞窄性机械性肠梗阻时,有指征者须剖腹探查。 ☚ 大便失禁 腹块 ☛
便秘 便秘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以致大便干燥,秘结不通,坚涩难下的一种功能性病证。便秘多因身体虚弱,病后气血亏损,或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致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临床辨证可分为虚秘和实秘两类。虚秘,多因阳虚不能制阴,致使阴寒内生,凝滞肠胃; 或气血虚亏,气虚致传送无力,血虚则不能润便,而使大便干燥,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 其症见面色㿠白,头晕心悸, 倦怠乏力,纳谷不香,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实秘,多因肠胃燥热,津液耗伤,不能下润大肠; 或忧思过度,气机郁滞,肠胃通降失司,不得下行而致。其症见大便干结难下,面赤身热,胸胁痞满,脘腹胀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小便短赤,脉滑数或弦,苔黄燥。本病需与直肠肿瘤相鉴别。 治宜润肠通便。气血亏损之虚秘者,宜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阴寒凝结之虚秘者,宜温中散寒; 胃肠燥热之实秘者,宜清热降浊;气机郁滞之实秘者,则宜疏肝理气。基本治疗方法: ❶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大横诸穴5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摩腹约10分钟。 ❷患者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脾、胃俞往下至上、次髎穴,往返治疗5分钟;最后在上述穴位用按揉法,以痠胀为度。辨证加减:气血亏损者,加内功推拿常规操作,按揉足三里、支沟穴。阴寒凝结者,加横擦腹部及腰背部,重点在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和八髎穴,并擦督脉,以透热为度。胃肠燥热者,加按揉足三里,直擦八髎,以透热为度。气机郁滞者,加按揉章门、期门及肺俞、膈俞、内关,以痠胀为度,并横擦胸部中府、膻中、鸠尾诸穴。便秘患者还可作自我推拿法: 先按照海及支沟两穴各1分钟;然后两膝屈曲,使腹壁放松,顺时针方向摩脐周及下腹部3分钟;按大横穴1分钟;最后在腹部两侧自上而下抚摩50次。平时患者宜多食水果蔬菜,养成晨起饮水的习惯,每日参加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做广播操、打太极拳等。久坐办公室工作平时少活动的人,尤应注意保持一定量的运动。 ☚ 胃下垂 泄泻 ☛
便秘 便秘便秘,是指大便不通,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症状。可由体虚、津亏血燥,肝气不和、气机壅滞,或阳虚寒凝,肺气不通等引起。治疗功法以内养功为主,用第二种呼吸法,意守丹田(气海)或尾闾部位。每日3~4次,每次20~40分钟,同时配合保健功搓脾俞、大肠俞,揉丹田(小腹),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或采用强壮功坐式,用逆呼吸法配合咽津,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然后练五分钟放松功,大肠放松,小腹放松,除静功外可辅以动功,提高疗效。注意大便恢复正常后可减少练功次数或练功时间。腹式呼吸(或逆呼吸)不可用意(用力)过重,以免腹痛或腹泻。 ☚ 慢性胃炎 病毒性肝炎 ☛
便秘 便秘便秘是指由于大肠内津液不足而大便积滞难下的病症。其发病是由于下清赫依之功能衰弱,血、希拉偏盛而肠内液体损耗,不能濡润糟粕和肠道,肠道与肛门干燥所致。如过用烟酒等锐、热之品或强劳体伤而生成之血热及热病后之余热烧伤正精,或因久病、产后、年迈体衰,久坐少动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便秘可以独立自成一个病症,但在某些情况下,只是反应在其他疾病中的一个症状。本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难解,3~5日,或一周,甚则更久才排便一次,有时腹部坚满而痛,可扪及痞状物,伴见纳差、头晕、失眠等症状。治宜以润燥,通肠为原则,可用大黄三味汤或蛇肉六味散为主剂。同时可酌情采用温和导泻或六味安消散,栓剂插入肛门等外治。 本病若赫依盛则出现腹胀肠鸣,大便燥结,头晕、失眠、脉芤而虚,舌赤燥。治宜以抑赫依为原则,用角蒿二味汤(角蒿、碱面等分)与主剂交替服;若希拉偏盛,症见口干、身热,大便燥结,下腹硬而绞痛,脉数而紧,小便赤黄,舌苔黄。治法佐以清希拉,用四味地丁汤加大黄与主剂交替服;巴达干偏盛,症见腹胀下坠,呃逆,四肢发凉,大便虽不太干燥,但排解困难,脉缓弱,尿白,舌苔薄白。治宜以祛巴达干为原则,用六味安消散与主剂交替服; 包如盛,症见口干,颜面发紫,大便燥结如驼粪,脉象大而紧,小便橙黄,舌紫赤,治宜消包如,用六味芫荽子散(芫荽子、草决明各3分,沙棘、青木香、柿饼各2分,五灵脂1分)与主剂交替服,糖开水送下。 ☚ 大肠痼疾 膀胱病 ☛
便秘 便秘本病是隆、赤巴、培根功能紊乱,饮食发生不及、过甚、相反等反常导致肠道干燥、大便秘结的一种疾病。 分类 便秘分为隆、赤巴、培根、虫、下泄隆逆行所致5种。 症状 隆便秘,症见胃鸣,粪便干黑、状如鹿粪。赤巴便秘,症见下腹硬而满、疼痛,矢气不通。培根便秘,症见胃胀、腹部沉重,频频呃逆。虫便秘,肛门发痒、刺痛。下行隆逆行便秘,症见胃鸣、腹臌、矢气不通。 治疗 通治法,将诃子、大黄、碱花研末煎汤内服,密生波罗花(角蒿)根、干萝卜、大青盐、海螺灰、蛇肉,共研为散剂或丸药,用白酒送服。或者胡椒与紫草茸等量研成细末内服,用以润燥通便,或服“吉俊多杰尖”丸效果颇佳。一切便秘,宜用灌肠法导泻,按《后续部》配制峻导剂和缓导剂,按病情加减导泻为宜,如隆病者加野姜,赤巴病者加大黄,培根病者加荜茇,虫症者加酸藤果。下行隆逆行所致泄泻,用气功进行调节。起居饮食方面,注意根据隆、赤巴等的偏盛情况进行调理。 ☚ 泄泻 尿闭 ☛
便秘 便秘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开比孜也提,是指大便秘结或大便燥坚,排出困难或几天以上不得大便为主要特征病证。它分为突发性便秘和习惯性两种。凡肠道某一段的功能减弱,肠道排泻力虚弱,肠道吸引力亢进,肠内湿性减少,肝脏胆液质过盛,肠痉挛、肠麻痹,多食难消化食物,懒作少动,多食酸辛辣食品,多饮浓茶及其各种胃病、痔疮、肥胖症、神经性子宫病、及时不大便,少用饮料等均可成为诱发本病之因素。女性较男性多见,尤为孕妇,有的因发生便秘引起子宫位置异常等。 症见日久才排便一次或几天排便一次,便燥坚腥臭,粪呈黑色,有时排便损伤肛门,便下带血或久积秘结,产气腹胀,影响胃、肝功能,胃纳失调,不思食饮,引起人体素质的降低,有时亦可引起头痛。血液质偏盛气质者,便秘排便用力亦可导致脑血管意外等。治宜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多以生湿软便,润肠通便,通阻排便为主。宜用温水加肥皂灌肠;进食3—4小时后对腹部进行按摩。一般性便秘者,方用每晚内服古丽坎尼克孜力古丽 花膏。宜用天山堇菜、去皮甘草根各7 g,葡萄9粒、无花果5枚、清泻山扁豆36 g、巴旦仁油12 ml煎汤早晨空腹饮用。方用热维改尼 比旦吉尔 油加牛奶、刺糖内服。亦可库日斯 木来引片与牛奶同服;习惯性便秘者,宜用巴旦仁研细开水调茶饮用,晚间加热牛奶冲服。番泻叶泡茶每日饮用或炒黄研细,加蜂蜜晚间冲服。方用木热巴衣 艾勒 果浆内服,亦可从艾比 赛比日 小丸、艾比 木开力 小丸、艾比 开比孜 库夏 小丸、艾比 如苏比 木来引 小丸、苏福非 木来引 散、谢日比提 木来引糖浆等中选一二种内服。 ☚ 慢性腹泻 便血 ☛ 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从医学角度讲,便秘是指病人每周排便不超过2次或排便极其困难和费力。主要原因有习惯性忽略排便感觉、排便肌软弱无力、肛门扩约肌痉挛、肠蠕动迟缓、肠痉挛、肠梗阻、缺少体力活动等。急性便秘常由于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肛周疼痛性疾病等引起;慢性便秘常由于慢性机械性肠梗阻或肠蠕动功能失调所致,如肠肿瘤、肠粘连、肠易激综合征等。 ☚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情分度 上消化道出血 ☛ 便秘constipation;being constipated
便秘constipation 便秘biàn bìconstip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