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侵染性采后病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侵染性采后病害infectious postharvest diseases蔬菜产品受病原物侵染而在采收后显现的病害。是蔬菜在贮运销中腐败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蔬菜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主要是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尤以真菌最为常见。在病原微生物种类、侵染方式和发病规律方面,采后病害与田间病害没有根本的区别。很多蔬菜采后病害在田间就已受到侵染,只是收获时产品尚未现出病痕,或仅有轻微的症状。直到采后贮、运、销过程中才逐渐现出病痕或进一步扩展。另外也有在采后才受到侵染的,这种病害通常在田间很少见到或根本不发生,病原菌多数是半知菌(Fungi imperfecti)真菌中的弱寄生菌和腐生菌,如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根霉属(Rhizopus)、葡萄孢霉属(Botrytis)、链格孢霉属(或称交链孢霉属) ( Alternaria)、镰刀菌属(Fusarium)等属中的某些种。这些真菌主要的繁殖器都是分生孢子,只要环境适宜,随时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反复侵染产品。
产品对侵染的抗御 植物机体及其器官有许多天然的保护机构,能抗御微生物的侵袭,当受到侵染时还会激发种种保卫反应。表面保护组织,包括角质层、木栓层、蜡质层,是各种植物或其器官具备的天然形态学屏障,对病菌起机械阻隔作用。蜡质还能毒害微生物。真菌孢子在寄主表面发芽形成附着胞时,寄主表皮细胞会受感应而在胞壁上迅速沉积木栓质或葡聚糖等物质,增厚胞壁以阻止病菌的侵入。表面保护结构受虫咬或机械伤害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激发周皮形成层活动而再生愈伤组织,使受损的表面得到修复(见愈伤)。只有少数蔬菜在采后仍保持有正常的愈伤能力。 组织受伤会引起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内的酚类物质氧化。酚对微生物有毒性,酚氧化成醌,毒性更强。许多植物还含有某些对微生物有毒害的特殊物质,如十字花科蔬菜的芥子苷类物质,大蒜的蒜油,洋葱的洋葱油,青熟番茄的番茄苷等。这些是植物抗病的化学屏障。许多国家学者广泛重视的植物受病菌侵染刺激所产生的植保素(phytoalexin),也是一种化学屏障。植保素大都是酚类衍生物,正常细胞中不存在,或含量极微,受侵染感应后则大量合成,对病菌有高度毒性。几乎所有高等植物都能因病菌刺激诱导合成植保素,植物科、属相同或相近的蔬菜所产生的植保素在化学结构和性质相似。植保素除抑制病菌生长繁殖乃至起毒杀作用外,还常引起寄主自身的过敏反应,杀死侵入点周围自身的细胞,形成坏死环,成为扼制专寄生菌蔓延的包围圈。植物因病菌刺激诱导合成植保素的能力,随其生理状态和年龄而有变化。 侵染性采后病害的控制 预防和控制采后侵染性病害的原则性措施有: ❶注意田间卫生和防病,对贮运场所、工具、用水进行灭菌消毒,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侵染源; ❷调节控制蔬菜成熟生理过程,尽量推迟进入完熟衰老阶段,是控制采后病害的根本措施; ❸控制各种贮、运、销环境条件于最适状态,避免出现逆境,防止削弱产品原有的抗性; ❹从采收开始的一系列处理中,力求减少各种机械伤害; ❺应用适宜的理化防腐措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