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侯马盟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侯马盟书 1065年冬,在山西省侯马(春秋晚期晋国都城新田的故址)古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盟书。盟誓作为一种政治活动,盛行于春秋时代,通过诸侯和卿大夫的盟誓仪式,缔结具有一定制约作用的联盟文书,即称作“盟书”,历史上也称为“载书”。《周礼·秋官·司盟》:“司盟掌盟载之法。”郑玄注: “载,盟辞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以上而埋之,谓之载书。”目前相继发现的大量盟书,其年代均为春秋和战国之际。《侯马盟书》、《温县盟书》等便是这种盟誓活动的实物资料。 这种写着盟誓辞文的玉石片称之为“策”。“策”主要呈圭形,亦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最长的达32厘米,最短的约18厘米。共计约五千余件,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而漶漫,真正可以识读的只有650余件了。玉石片上的文字为当时手写朱迹,其中也有少数墨迹,反映了当时盟书的书写习惯。 《侯马盟书》为毛笔书写,书体为当时的手写体。从用笔上看,《侯马盟书》并不象金文线条那样单一,由于用笔表现出提按用锋的变化,落笔重而收笔轻,收笔多出锋,犹如丁头鼠尾,极似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收入的古文,因此不由得使人联想古代关于科斗文的记载。这种起止处利用毛笔的弹性,起倒自如的用笔,显然富于情趣,所以虽为篆书,却甚有行草之动感。如果注意笔画之间的关系,我们还会发现《侯马盟书》在快写中已经出现了映带和连笔,上笔与下笔顾盼呼应,气势连贯,开后世草书之先。可以说《侯马盟书》是篆书通向隶书的第一块界碑。古人云“篆之捷隶也。”如果将《侯马盟书》称之为草篆,那是当之无愧的,并且因此可感觉到由篆向隶演进的脉动。 侯马盟书1965年,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盟书。共出土盟书5000件,其中字迹比较清楚的有656件, 是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片或石片上, 字迹有朱红和墨色两种, 其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 书写盟书的玉片、石片呈圭形,每件最少10字,最多达200余字。侯马盟书的内容分为五类:一是宗盟,这是盟书的主体, 其盟辞强调 “事宗祀”和 “守清庙”, 中心内容是每个与盟者都要诚心效忠盟主, 目的是为巩固宗族内部的团结; 二是委质盟, 为主盟人对敌对势力采取分化政策, 使之自愿送人质给新君主而立的盟约; 三是内室盟, 内容是禁止纳室, 即与盟人在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 土地、 财产等; 四是诅咒文, 内容是对某些罪行加以谴责的; 五是卜筮, 为举行盟誓时占卜用牲的记载。 对侯马盟书年代的认识有分歧, 一据宗盟类 “序篇” 中的干支推断, 盟书埋入时间为晋定公十六年(前496年);二是认为盟书反映的是赵敬侯章与武公子朝争位之争, 定为公元前386年; 三是认为这批盟书是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晋国的载书; 四是认为这批载书为公元前424年赵桓子逐赵献子自立后的遗物。 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有 《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 盟书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盟书”又称“载书”。侯马盟书是1965-1966年在山西省侯马遗址出土的盟书玉片。盟书是春秋战国时诸侯或卿大夫举行盟誓的文书。侯马出土盟书玉片约五千余片,经整理能辨别字迹的有六百多片,都用朱笔在玉石片上写成,玉片绝大多数呈圭形。盟书内容为盟誓中的共同誓约,或对敌对势力的声讨,禁止参与盟誓的人侵占财产等。其书写时代现学术界看法尚不统一,但倾向于为春秋末期晋国赵氏宗族所作的盟誓。文字形体已是战国古文的风格。参阅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侯马盟书》一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 中山王三器铭文 诅楚文 ☛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国。玉石质。最大长32厘米,宽3.8厘米,厚0.9厘米,小型的一般长0.8厘米,宽不到2厘米,厚仅0.2厘米,甚至有些薄如纸片。1965年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大量盟誓辞文的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现藏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共五千余件,其中可以认读的有650余件。草篆体。盟书文字的笔锋清晰,为毛笔书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质料有石有玉。石质大部分为泥质板岩,呈灰黑、墨绿和赭色,约占全部盟书的2/3,形体规整,以圭形为主,玉质的有透闪岩、矽咔岩等,形状亦有圭形和璜形。“侯马盟书”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六类;“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卜筮类”、及“其他”。主盟人赵鞅,凭借盟誓的手段,逐步巩固和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不断分化和瓦解敌人,争取群众,赢得了夺权斗争的胜利。因此,这批盟书是研究春秋晚期社会政治变革和阶级关系转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侯马盟书》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文字、书法史上的一个空白,盟书文字形体多样,结构严谨,用笔轻重提按富于变化。侧锋落笔,旋即疾掠而出。线条犀利圆曲,具有摆动的特点。与正体篆书的写法意趣迥异,笔致舒展而有韵律。它是当时用笔书写文字的完整篇章。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朱墨文字真迹。 (侯马盟书) ☚ 西周甲骨 碧落碑 ☛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发现于山西侯马市晋城遗址。出土5000余件。其中形体完整、字迹较清楚的650多件,每件少者10字,多者200余字。皆以朱书于玉片上。可分宗盟、委质、纳室、诅咒、卜筮5类。为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及晋史的重要资料。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侯马晋国都城遗址时发现一盟誓遗址,面积约3800平方米。据钻探,共发现400多个长方形竖坑(坎),已发掘326个。一般坑长1米,宽0.5米,深0.4米~6米,坑的底部大多数埋有牛、马、羊等牺牲或盟书。绝大部分坑的北壁底部有一小龛,放置一件古时称为“币”的祭玉,主要有圭、璋、璧、环等,个别坑多至数件。埋盟书的坑共39个,没有龛和玉币。 侯马盟书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文书。1965年11月—1966年5月,在侯马晋国故城东南郊发掘出土,共发现五千多片,其中能辨别字迹的六百五十六片,每片少则十多字,多的达二百多字。按内容分为四类:(一)宗盟类。这是侯马盟书的主要部分,中心内容是每个与盟人都要诚心诚意地效忠盟主,一致诛讨被驱逐在外的敌对势力并不准其重返“晋邦之地”;(二)委质类。这是与盟人自愿送人质于新的主君后所立的誓约,中心内容仍是诛讨已被驱逐的敌对势力;(三)纳室类。中心内容是禁止“纳室”。“室”是生产单位,即与盟人不再擅自扩充田产和奴隶; (四)诅咒类。这是对某些罪行加以谴责的诅咒文。经研究,这些盟誓的时间约为公元前495年,它反映了三家分晋前夕,晋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