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侨置郡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侨置郡县 侨置郡县自西晋永嘉(307~313年)以来,中原士民相继南渡。南渡人口叫侨人、侨户,大多聚族而居,侨姓士族、地主往往是侨人的自然首领或主人。侨人主要集中于荆、扬、梁诸州。东晋统治者为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缓和南北土族矛盾,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居多数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或“侨立”。侨州郡县安置的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复特权,不受当地政府管辖,这对招徕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最早的侨州郡县是司马睿为安置随其渡江的一千余户,于太兴三年(320年) 在建康 (今江苏南京市)侨立的怀德县。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刘裕收复青徐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与侨州、侨郡相区别。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以与原州郡县相区别。东晋设侨置,原为临时措施。后侨州郡县越来越多,并常常改属,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版图混乱,“一郡分成四、五,一县割成两、三”、“昨属荆、豫,今隶司、兖”,“魏邦而有韩邑,齐县而有赵民”(《宋书·诸忌总序》)。且侨置郡县中亦非全是侨人,原有郡县内也有侨人:又影响财政、侨置郡县不征租税徭役,久之,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税入兵源。而北来侨民已在当地安居,不思复归故土。故晋成帝 (326~342年) 开始推行 “土断”,东晋、南朝屡次进行。结果裁抑、合并了一些侨置郡县,其余的则和当地原有郡县混合编制,并往往把原有郡县划入侨州郡县管辖,甚至原有郡县消失,侨置郡县反而存在。侨州郡县直至隋统一全国才全部废除。 ☚ 著籍 检籍 ☛ 侨置郡县东晋、南朝时在北方移民聚居之地,用其原籍名设立的郡县。如东晋初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置徐州,在江乘(今江苏句容北)侨立琅邪郡与临沂县。目的为保持北方士族的封建特权,以缓和南北士族间的矛盾,巩固政权。实行土断后,侨州、郡、县渐少,至隋统 一,完全废除。 侨置郡县 侨置郡县东晋南朝为处置北方来的侨民,以其原籍地名设立郡县。永嘉乱后,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多相聚而居,保持原来籍贯。东晋及刘宋政权为了扩大其剥削对象、缓和阶级矛盾和南北士族矛盾,除了拉拢流民领袖让他们参加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之外,还在长江南北,梁隘通路陆续设立北来侨民原籍地区的地方机构——侨置州、郡、县。开始注籍于侨州郡的人户可获得优复。东晋初,侨州、郡、县均沿用北方原地名,如在京口 (今江苏镇江)侨立徐州等。刘裕收复青(今山东境内)、徐(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等州后,曾以原州、郡名前加“北”字,代晋以后,又取消 “北”而在侨州、郡、县名前加“南”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版图混淆,而流寓郡县仍然未改; 另一方面,北来侨民也已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生活,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优复侨州郡人民的办法已失去意义,于是便实行“土断”,(参见“土断”)整理户籍,裁撤侨州、郡、县数目,至隋统一后,便完全废除。 ☚ 东晋 土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