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字行腔
唱曲名词。指传统的唱曲口法、唱法、腔格必须依据于汉字的声、韵、调,二者具有必然的联系。这是中国传统声乐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正字。字分头、腹、尾三部分,以五音(唇、舌、牙、齿、喉)出字头,以四呼(开、齐、撮、合)延展字腹,以八种收音方法(穿鼻、低腭、闭口、直喉、从声、展铺、敛唇、撮口)管字尾归韵。二、四声腔格。唱平声得舒缓周正,唱上声得似平声而向上一挑,唱去声得北似平声南以揭高,所谓“去声当高唱,上声当低唱”,而南唱入声出字即止。四声不同,唱法不同,且基本腔格亦有定法。三、装饰音。所谓的装饰音,即“花腔”或“小腔”,也是与四声有联系的。如去声字上作“豁腔”,为后上倚音,有三、四度音程的大跳;阴上声字作“嚯腔”,为顿音,有二度或小三度下行,等等。传统唱曲除与汉字的声、韵、调有密切关系外,还要顾及到曲词的内容与情绪,即乐句字义与行腔的关系,在腔格旋律上可以有些微变化,但“依字行腔”是打谱和唱曲的基本规律,不然便会字不正、腔不顺或有腔无字、以腔裹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