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侗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侗戏

侗戏

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渊源于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 (侗语, 即叙事歌)和“摆古”,清嘉庆、道光年间在贵州形成,后又沿都柳江传入广西。脸谱用黑白二色做基础,由男演员扮演女脚。主要伴奏乐器为二胡、铃、锣、钹、鼓等。唱腔有平调、哭板、仙腔等。传统剧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台》等,系取材于侗族和汉族民间故事。

☚ 师公戏   影戏 ☛

侗戏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初产生于贵州丛江县贯洞一带。传说清嘉庆、道光年间, 被誉为“编歌王”的侗族名歌手吴文彩,以*侗族大歌为基础,吸取桂戏、祁阳戏、辰河戏、桂北彩调、贵州花灯等地方戏曲的格调和表演手法, 最先组成戏班,编排剧目、穿着侗族盛装用侗话演唱。其后风行各地, 许多村寨的男子也搭班演出,后也有妇女参加,深受侗族人民的欢迎。唱调有平调、哭板、仙腔及民歌调子,用二胡、锣鼓、琵琶及特有的牛腿琴伴奏,民族风格浓郁。多取材于侗、汉族民间故事,有*《珠郎与娘美》等传统剧目50多出。唱腔从三种发展为十三种。新编的《秦娘美》已为其他剧种移植,并拍成电影。

侗戏

侗戏

侗戏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是在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叙事歌)和“摆古”(说故事)基础上,在汉族戏曲影响下而形成的。“嘎锦”演员自弹自唱,夹用说白来叙述故事,内容多半为侗族的传说故事。“嘎琵琶”分短歌和长歌为抒情民歌,长歌为叙述故事的说唱。明、清以来,贵州东南部地区水陆较为发达,商业较繁盛,邻省的汉族戏曲剧种常来此演出,在此影响下,大约于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出现了侗戏。后流传到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信道等侗族聚居地区。侗戏用南侗地区方言演出。
侗戏的传统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有50多种,共分两大部分。一是根据汉族戏曲、传说故事改编的剧目,如《西厢记》、《岳飞》等;一是描述侗族的剧目,后者如《吴勉》、《珠郎娘美》、《门龙》,还有《雪妹》、《甫桃奶桃》、《金汉》、《莽瑞》等。
侗戏的传统剧目不分场次,每剧大体都有“表白”(或称“数白”)、“正戏”、“串锦”(又称“串故事”)三个段落。表白是引子,通过表白引入正戏。正戏是戏剧的主要部分。“串锦”是正戏演完后由两个姑娘出场唱。随后唱散堂歌。
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只有小丑以说白为主,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脚”。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主要有“平板”、“哭板”、“仙腔”三种。“平板”,用胡琴伴奏,故又称“胡琴歌”,为侗戏最基本的唱腔,多用于叙述事件发展过程。“哭板”,无乐器伴奏,腔调哀怨,适用于抒发悲哀情绪,往往要伴有自然的哭声。“仙腔”,用于神仙出现时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辅之以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打击乐器有大锣、小锣、钹、边鼓、铃等。
侗族的村寨都建有鼓楼,戏班的组织是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属业余性质。一个戏班一般为十几个人,有戏师傅、歌师傅、演员和伴奏人员,无女演员。戏班除在本寨演出外,也到外面去“走寨”演出。演出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活动方式有“尾夜”和“多夜”两种。“尾夜”,是村寨之间进行联欢,旨在联络双方感情。演出时间一般从上午开始,直到吃夜饭。散戏之后,戏班的小伙子们便与姑娘们去“行歌坐月”。“多夜”,是以文艺活动为主的联欢形式,戏班不代表村寨,不必由头人带队。
侗戏多在戏台演出,很少在平地上演出。戏台通常是用木板搭盖,一般无顶盖,观众可三面围观。在装扮上,通常只穿侗族生活服装,整齐鲜艳。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小丑除在鼻子画一个青蛙以外,两颊上还要各写一个“丰”字,以示吉祥。

☚ 黔剧   安顺地戏 ☛
侗戏

侗戏

在侗族叙事大歌、说故事等基础上形成的少数民族剧种,流传于贵州南侗地区,用南侗地区方言演出。明、清以来,贵州东南部黎平、永从、古州地区水陆交通较为发达,商业繁荣,邻省的汉族戏曲常来演出,当地的叙事大歌、说故事等受到这些戏曲的影响,形成了侗戏。侗戏的传统剧目有五十多个。侗戏唱词的文学性较强,善于运用比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音乐唱腔主要取材于各种侗歌,也采用些汉族的曲调,属于简单的板腔体。乐器除锣、鼓、镲、钹等,还有二胡、月琴、扬琴等。传统侗戏多用男演员扮演。演员化妆,正面人物画点红色,丑角一般画花脸,有的只画三道白。

☚ 滇剧   川剧 ☛
侗戏

侗戏

侗族戏曲。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于贵州黎平县,后流行于贵州及桂、湘侗族聚居区。从侗族大歌中的“嘎锦”(侗语,叙事大歌)与“摆古”(戏歌)发展演变而成。早期仅二人坐唱,后发展为边走边唱,伴有简单表演动作,通常由两角色轮唱并交换位置。在形成过程中又受桂剧、采调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始采用舞台演唱而定型。道光间有侗族秀才吴文彩、吴文彬根据汉族戏曲编成《梅良玉》等描写汉族故事的剧本。后遂不断有描述侗族风情故事的侗戏推出。著名传统剧目有《金汉》、《珠郎娘美》、《山伯和英台》、《刘知远》、《陈世美》等。其主要曲调有平板、哀腔、仙腔等,别有声情。道白用侗语。伴奏乐器主要用二胡、牛腿琴、侗族琵琶、钹、铃、锣、鼓等。演出形式颇为自由。

☚ 安顺地戏   布依戏 ☛
侗戏

侗戏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在说唱文学基础上演变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一般村寨都有业余戏班子和行头。逢年过节一定要唱戏。传统侗戏,只有二个演员对唱表演。正面人物着侗族盛装。丑角还要画花脸,有专门服装,是很受欢迎的角色。伴奏乐器有二胡、锣鼓、䥽、 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侗戏吸取了话剧、大歌表演艺术,舞台设备和伴奏都得到了充实,侗戏得到提高。保留的剧种有数十种。有“吴勉王”、“梅良玉”、“三郎五妹”、“美道”等等。

☚ 侗族大歌   哆耶舞 ☛
侗戏

侗戏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说唱文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艺术形式。一般村寨都有业余戏班子和行头,逢年过节一定要唱戏。传统侗戏,只有两个演员对唱表演,唱腔多样,曲调优美,动作朴实。正面人物着侗族盛装,丑角画花脸,穿专门服装。伴奏乐器有二胡、锣、鼓、钹等。解放后,侗戏吸取了话剧、大歌的表演艺术,舞台设备和伴奏都得到充实,表演水平得到提高。保留的剧目有数十种,如《吴勉王》、《梅良玉》、《三郎五妹》、《美娘》等等。

☚ 傩堂戏   侗族大歌 ☛

侗戏

侗族戏曲剧种之一。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兴起于贵州黎平,流传于贵州榕江、从江,广西三江、融水、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相传为黎平腊洞侗族人※吴文彩所创。由侗族叙事大歌发展而来,同时借鉴湖南祁剧、辰河戏,广西桂剧、彩调和贵州祈阳戏等汉族戏曲,带有浓厚说唱文学的色彩。唱调有平调、哭板、仙腔及民歌调,以二胡、锣鼓、琵琶及牛腿琴伴奏。其表演程式、唱腔、化装都较简单,亦不重视人物表情,重唱不重做。故侗人多称“看戏”为“听戏”。内容朴实多彩,既有反映本民族现实生活的节目,亦有从汉族剧种移植的剧目。全部用侗语演唱、对白。刻画生动,语言丰富,易于朗朗上口,为广大侗族喜闻乐见。有《娘梅》、《莽子》等传统剧目数十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2:26